7月5日,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践队师生前往福州市闽侯县正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牛栏道野茶场,开展以“学习‘大食物观’,传承技艺薪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非遗制茶技艺,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食物安全理念的融合,深刻认识到茶叶作为重要食物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生态意义。
实践队员参观牛栏道野茶场
在野茶园中,企业负责人艾国政向实践队介绍了野茶树的生长习性、历史渊源及其独特之处。这些野茶树生长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区,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所产茶叶风味独特且营养价值高,是大自然的珍贵馈赠。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察,感受到了野茶与普通茶树的显著差异。
实践队员聆听负责人讲解野茶的生长习性
随后,艾国政详细讲解了非遗制茶的复杂工序。野茶的制作遵循“三晒、三晾、九道工”的古法工艺,鲜叶需经历72小时的周期循环,在28℃日光与18℃阴凉间交替转化,直至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形态,再经杀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方能制成。这一过程凝聚了传统匠人数百年的智慧,队员们亲身体验了部分环节,对非遗技艺的精细与严谨赞叹不已。
在茶文化展示厅,实践队欣赏了精美的茶具、古老的茶画及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礼仪、哲学和艺术的多重意义。队员们还学习了传统泡茶礼仪,品味新制香茗,在茶香中感悟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与公司负责人探讨茶文化
此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非遗制茶技艺的珍贵价值,以及匠人精神的伟大。队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之路,为中华茶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青春力量。(文/谢思远 林嘉睿 图/陈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