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8日,福建农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赴福州市仓山区暑期支教实践队在周颖华和叶善斌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福州市仓山区金洲社区、中天社区以及区烟草局、税务局、林业局等5个基层单位,连续开展了11场主题科普支教活动。活动以“数字乡教筑根基,生态理念润童心”为主线,围绕“菌草生态”“微观细胞”“水质保护”“海洋探秘”“植物医疗”等六大领域,为超过200名社区儿童精心设计了11场科普课程与实践体验。
多元课堂进社区
7月2日,实践队首先在金洲社区、中天社区的活动驿站开设科普课堂。实践队员们运用模型展示、手工制作、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金洲社区的“水质保护”主题课上,孩子们使用彩色粘土亲手制作拟人化的水滴模型,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在中天社区的“海洋探秘”课堂上,孩子们利用卡纸等材料制作章鱼触须、水母伞膜等海洋生物部件,组合成完整的海洋生物模型,直观了解海洋生物结构与生态知识。
实践队员们与小朋友们互动游戏(许佳钦摄)
7月7日至8日,活动延伸至仓山区烟草局、税务局、林业局等机关单位举办。实践队针对不同场地特点设计了专场活动。在烟草局和税务局,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利用废旧纸杯等材料制作“传粉使者”模型,并设置了模拟蜂巢的认知迷宫游戏,让孩子们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学习生态知识,扮演“生态守护者”角色。在烟草局专场的“蔚蓝密码”课程中,通过介绍红点黎明蟹、庞贝蠕虫等奇特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在“水质小卫士”课堂,除了彩泥创作,还引导孩子们制定家庭节水计划,旨在将环保理念带入家庭。
主讲队员与小朋友们的课堂互动(许佳钦摄)
知行合一显成效
为保障活动效果,实践队在活动开始前两周即与各社区、单位进行了充分对接。志愿者们根据各点儿童年龄特点和场地条件,量身定制了课程体系。“甜蜜的疗愈”课程结合蜜蜂授粉讲解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细胞小侦探”课程利用粘土制作细胞模型,并通过“红细胞快递员”的角色扮演解释血液循环等基础生理知识;“小小植物医生”课程则通过辨识常见植物病害图片和互动游戏,传授基础的植物保护知识,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馈和收获显著,他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菌草模型并称之为“沙漠英雄”,分享自己制作的水滴模型时表示“要关紧水龙头”。多位家长反映孩子参与活动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兴趣明显提升,会主动观察树叶上的斑点。社区工作人员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高校将优质科普课程资源“下沉”到基层,使儿童科普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效果显著。
小朋友们手工作品展示(许佳钦摄)
青春筑梦启新程
7月8日,随着在仓山区林业局进行的“甜蜜的疗愈”专场活动结束,本次为期7天的暑期科普支教活动圆满落幕。实践队通过此次活动,成功构建并验证了“高校研发课程-社区试点实践-机关单位推广”的科普活动运作模式。精心设计的六大主题课程体系展现出良好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潜力。实践期间,孩子们创作了包括象征荒漠治理的菌草模型、展现海洋生物奥秘的手工作品等在内的多件创意作品,这些作品本身也成为传播生态环保理念的生动载体。
此次实践将专业知识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福建农林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发挥专业所长,以热情服务基层,在社区和机关单位中积极推广科学知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实践队长许佳钦所言:“当孩子把黏土细胞称为‘生命工厂’,把菌草唤作‘生态战友’,我们看见未来主人翁正茁壮成长。”这支年轻的队伍以专业为犁、以热情为种,在社区沃土深耕绿意,更以机关专场拓荒科普新疆域——这场跨越7天的青春奔赴,不仅是知识与童心的交响,更是农林学子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张诩焓 谢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