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拖欠20年、金额5万元的村集体旧账终于收回,要是没有‘三资’监管的硬举措,这笔钱怕是难‘回家’!”10月9日,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沟头社区一名干部手持收款凭证感慨道。这一幕“旧账归仓”的场景,正是城厢区以“1355”工作法深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的生动缩影。
自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启动以来,城厢区以“七大行动”为总抓手,在区纪委监委统筹推动下组建专项管理专班。该专班打破了部门壁垒,联动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同时依托福建省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全市一张图”平台及小微权力监督平台,重点攻坚集体财务管理不规范、经济合同失序、集体债务积压、工程项目监管缺位、违规出借资金等5类突出问题。截至2025年9月,全区排查出的651个“三资”问题已全部整改清零,累计移送违纪线索42条、问责111人次,追回拖欠集体租金500.19万元、清退不规范资金17.46万元;同时率先聚焦村办企业、组级“三资”等薄弱领域开展整治,收回集体资金101.25万元,相关创新做法获省、市推广。
组织农经人员对龙桥街道下磨社区开展“三资”专项督查
精准清查“摸家底”,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针对部分村组“账实两张皮”、集体资产权属模糊等痛点,城厢区于2025年2月至4月启动“三资”集中精准清查,建立半月调度、动态推进机制,并创新推行“三级联动+四步工作法”:一方面构建区统筹、镇落实、村执行的三级协同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填报录数据、线下核实核真伪”的方式,确保每一笔资金、每一项资产、每一寸资源都“有账可查、有据可依”。截至目前,该区已精准核实村级货币资金2.89亿元、集体资产19.17亿元、自然资源23.64万亩,成功盘活闲置资产5处,规范不完整经济合同16份,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筑牢“家底”。
靶向施策“筑屏障”,拧紧资产监管“安全阀”
为杜绝“三资”问题反弹回潮,城厢区打出“清单管理+立体监督+科技赋能”组合拳。一方面,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实行“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机制,推动问题动态清零,累计追回各类流失资金超517万元;另一方面,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多部门专项督查相结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织密“纪监+部门+社会”立体监督网络,让“微腐败”无处遁形。同时,以数字化补位监管短板,通过多平台数据整合比对,督促27份未公开的集体合同补录到位,实现“三资”管理全程透明、可查可溯,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监督格局。
机制创新“强引擎”,激活集体增收新动能
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城厢区进一步以机制创新破解集体增收难题。以“制度定规矩、数字管流程、督查保落实”为抓手,规范全区40家村办企业运营,目前已有30家实现良性经营。其中,华亭镇霞皋农贸市场通过规范收费标准、优化管理模式,今年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47.7%,成为村办企业提质增收的标杆;创新推行“组账村管”机制,为98个村民小组统一提供记账服务,代管集体资金95.8万元,从根源上杜绝公款私存、账外循环等乱象;在细节管控上,实行村级劳务用工“打卡考勤、凭卡付酬”制度,清退不规范用工资金12.01万元,并将全区41座村级公益性殡葬设施全部纳入“三资”统一监管,实现监管无死角。此外,通过建立“四立一督”“432”资产资源交易机制,将664份集体经济合同全量录入省监管平台,彻底治理“低价包、长期包、人情包”问题,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组织农经人员对华亭镇霞皋农贸市场开展财务专项督查
“下一步,我们要让每一分集体资金都用在民生实事上,让每一项集体资产都成为增收‘活水’。”城厢区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吴国良表示,该区将持续深化“三资”管理改革,完善长效机制,升级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廉动力”护航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城厢区农业农村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