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永安:“片区联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10-20   作者:黄中泉 郑科强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在三明市永安市贡川镇龙大村的百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掀起一拨又一拨如波浪般的金黄稻浪。几台收割机正忙碌地来回穿梭,阵阵轰鸣声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图片1.png

收割机现场工作

田埂上,永安市、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骨干与龙大村的村民代表驻足观摩,目光紧随着收割机的运行轨迹。这片优质稻田,是贡川镇与大湖镇携手打造的、以片区联建模式推进乡村共富的生动写照。

“过去种水稻,村民都是单打独斗,地块零散、难管理,播种、收割全靠人工,既费力又没效益。”龙大村书记、主任罗治林感慨地说。彼时的龙大村,352户农户散居在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土地碎片化严重,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经商或在企业务工,大量土地面临着撂荒的风险。

转机出现在“片区联建”东风吹来之时。自永安市开展“片区联建、城乡共富”行动以来,贡川镇与大湖镇聚焦“资源互补、优势互鉴”合作思路,聚力打造永安北翼新增长极、新兴产业先行区、文化旅游核心区、交通物流集聚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双拥共建模范区等“一极五区”发展样板片区,以城乡融合、产业联动为突破口,开启了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型之路。

大湖镇拥有丰富的农业合作社资源与农机服务优势,在优质稻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经验丰富;贡川镇则有龙大村的300余亩闲置土地资源。两镇精准“配对”资源禀赋,在龙大村率先试行优质稻种植,搭起了“村合作社+镇属企业+专业团队+农户”多元合作框架,让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合作的第一步是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龙大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流转盘活了村内300亩闲置土地。贡川镇属国企则对流转土地进行返租,积极对接第三方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确保土地高效利用和龙大村村财增收。

“这种片区联建模式,既帮忙我们盘活了撂荒地,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技术、新市场。”罗治林介绍,通过引入“耕、种、防、收”一条龙农机化作业,从优质稻种选育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加工,全程实现标准化、机械化,不仅每亩增产超100公斤,还降低了30%的人工成本。今年,龙大村的首季优质稻亩产超600公斤,总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了近四成。

抱团发展的红利,不断惠泽着两地村民。如今,在龙大村优质稻种植基地忙碌的,不仅有龙大村本地村民,也有来自大湖镇的农户,他们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日均收入超200元。“以前在家没什么事干,现在去基地务工,还能照顾到家里。”龙大村村民李德伟乐呵呵地说。他将自家5亩地租给了合作社,年租金1000元,务工又有薪酬,“租金+薪金”实现双增收。

同样对“片区联建”模式赞不绝口的,还有大湖镇茂源合作社负责人林富添。他说:“通过片区联建,合作社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扩展到贡川镇等周边乡镇,今年已累计提供农机服务1000余亩,打响合作社品牌的同时,为农户节省了不少成本。”截至目前,片区联建项目已带动两镇6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龙大村村财年收入较合作前增长了5万余元。

从撂荒地到丰收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在“片区联建”模式的推动下,贡川镇与大湖镇正用实干与创新,绘就一幅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成为“资产活化有租金、股份合作有股金、村民就业有薪金”模式的生动实践。

“片区联建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的效应。”贡川镇党委书记朱旭辉表示,“接下来,贡川镇将整合镇属国企资源,持续深化片区联建领域,加强‘贡’字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发展红利,推动乡村共富之路越走越宽。(文/图 黄中泉 郑科强)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