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郭坑村,这座坐拥悠久建筑资源的村落,部分古建筑却因年久失修而岌岌可危,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未能得到有效转化。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派驻第一书记陈世超到任后,他以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为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创新“部门支持+乡贤捐助+村民共管”模式,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开拓新径、树立典范。
精准把脉 确立“保护先行”的建设思路

务德堂修缮前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景象
陈世超深入调研发现,单纯开展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常规基础设施建设,虽能改善村庄面貌,却难以形成特色。这些日渐破败的历史建筑,不仅是安全隐患,更是“沉没”的文化资产。
为改变这一现状,陈世超迅速行动。他组建了“驻村第一书记+镇、村干部+村民”的专班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并邀请本村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村民加入。该小组对整村范围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全面普查和价值评估,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措施。
在保护利用过程中,陈世超立足实际,护修并举。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方式,他将乡村建设与文脉传承深度绑定,把历史建筑修缮作为提升乡村品质、凝聚村民共识的优先项目,探索出“保护-修缮-活化”的乡村发展路径。这一决策避免了乡村建设“千村一面”的困境,让历史建筑从“安全隐患”转变为“文化名片”,为后续乡村发展奠定了特色基础。
同时,陈世超充分发挥派驻单位(省住建厅)的优势,深入研究历史建筑保护相关政策,成功将“务德堂”修缮申报为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项目,争取到专项补助资金25万元,为修缮工作提供了核心资金支持。此外,他还牵头成立了“郭坑村历史建筑修缮理事会”,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在外乡贤共同组成。通过线上常态化联络、节日返乡座谈等方式,积极宣传修缮意义及社会价值,共募集乡贤捐款13万元,既补充了资金缺口,也增强了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与参与感。陈世超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其重要性,鼓励村民以投工投劳、捐赠旧物等方式参与修缮工作。
修旧如旧 确保“留住原汁原味”的工匠匠心
在修缮过程中,陈世超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以专业标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保护专家到村指导修缮工作
他邀请福州大学的古建专家现场勘察,针对“务德堂”的建筑结构、风貌特征、建造工艺进行详细梳理,制定了科学的修缮方案,力求保留建筑原有“滋味”。同时,优先聘用本村有传统技艺的工匠参与施工,并邀请经验丰富的古建筑修缮工匠来带领团队。这一做法既保证了工艺的专业性和本土性,也增加了村民的劳务收入,实现了“技艺传承+经济增收”的双重效益。
经过数月精心施工,“务德堂”的主体结构得到全面加固,破损的木构件、砖瓦等均按传统工艺更换,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建筑原有的古朴风貌得以完整重现,成为村内展示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活化利用 探索“以用促保”的长效机制
修缮并非终点,活化利用才是关键。陈世超和专班组成员提前谋划未来用途,并结合本地龙潭瀑布景区和乡村旅游规划,积极对接文创企业,计划在“务德堂”修缮完成后,引入非遗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业态,展示销售本地特色竹木工艺品等,将其打造成为游客驻足的文化驿站。同时,他们深入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和乡愁记忆,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认同感。
此外,他们还将“务德堂”定位为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用于举办民俗节庆、村民议事、技能培训等活动,增强了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和对村民的吸引力,激发了村民自觉维护公用设施意识,让古建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长效管护 构建“专人负责+村民监督”的管理体系
陈世超立足长远,为“务德堂”修缮后建立起一套权责清晰、多方参与的管护机制。他从本村选拔责任心强、熟悉建筑情况的村民,担任“务德堂”等历史建筑的专职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查、设施维护、卫生清洁等工作,明确管护职责与薪酬待遇,确保管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护员们每周提交巡查日志,详细记录建筑墙体、门窗、水电等设施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协调解决。同时,他组建了监督小组,定期对历史建筑的管护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监督管护员履职情况,收集村民对建筑利用、管护工作的意见建议。监督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将检查结果与村民反馈汇总后,及时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等进行沟通,形成“管护-监督-改进”的闭环管理,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品牌宣传 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宣传矩阵
为让郭坑村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被更多人知晓,陈世超还围绕“务德堂”等历史核心建筑,搭建多维度宣传平台,打造“线上 + 线下”双轨并行的宣传矩阵。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历史建筑的修缮故事、建筑特色、民俗活动等内容,吸引网友关注,为后续乡村旅游引流奠定基础;线下结合传统节日与文化主题,在“务德堂”举办“非遗文化体验日”“传统建筑美学讲座”等活动,邀请周边乡镇居民、文旅爱好者参与,设置竹木工艺制作体验、传统美食品尝等环节,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历史建筑的文化氛围。
陈世超在郭坑村的实践,不仅留住了乡村文脉、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探索出一条“以修促建、以用促保”的乡村建设新路径,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文/图 郭坑村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