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城厢:科技赋能减损增效 农技服务颗粒归仓
2025-11-25   作者:许晨昕 陈佳兰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莆田市城厢区的广袤田野间,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11月24日,莆田市城厢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一支由种子、农技、农机等领域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服务团队,深入灵川镇等粮食主产区,通过实地核查、现场答疑等方式,助力种植户科学收割、精准减损,以实打实的技术服务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图片1.png

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服务团队助力种植户科学收割、精准减损

“老肖,这片‘野香优靓占’穗型饱满,结实率不错,这正是有效落实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的成效!”在张边村水稻科技示范户肖国炎的田间,农技人员周丽群俯身查看稻穗性状,仔细核实品种特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的落实情况。作为城厢区规模种植双季稻补助对象,肖国炎种植的优质水稻长势喜人,已到全面收割期。农技人员现场测量水稻千粒重,并结合田间湿度,针对当前收割关键期的技术要点给出具体指导:“近期早晚温差大,建议选择晴天上午9点后收割,此时稻谷含水量适宜,脱粒损失能减少3%以上;机割茬高度控制在12厘米左右,既能避免漏割,又能保障秸秆粉碎还田效果。” 

图片2.png

农技人员结合实地测量数据与天气情况给出具体收割方式指导

机械化收割是减损的关键环节。在演示现场,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机手调整作业参数,积极推广“回字形”作业法和低损收割技术。“以前凭经验操作,难免出现漏粒、脱粒不净的情况,经农技员指导后,调整了滚筒转速和清选风量,每亩能多收10多斤稻谷!”农机手李师傅驾驶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切割、脱粒一体化作业高效完成,金黄的稻谷源源不断涌入粮箱。据农技员介绍,通过优化农机作业参数、推广精准收割技术,可将水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传统收割方式显著降低1-1.5个百分点,按每亩产量40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亩挽回粮食损失4至6公斤,减损增收效果明显。

图片3.png

农技人员手把手演示机械化收割

此次秋收指导服务,紧密围绕“提质增效”与“减损增收”双重目标,既是对前期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成效的检验,也是落实全省水稻机收减损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今年以来,城厢区农业农村局持续深化与省农科院的合作,积极引进“野香优臻占”“清优308”等优质水稻品种8个,并通过举办机械化插秧现场会、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等活动,将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三水三湿一干”灌溉等提质增效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区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提升至85%,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技术是丰产的关键,而减损就是增收,节约就是增产。”城厢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清龙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秋收作为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减损工作至关重要。城厢区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服务下沉三重举措,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城厢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玉华介绍,该局持续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组建了15支指导服务队,分片包保覆盖全区所有粮食主产村,重点推广农机精准作业、稻谷及时晾晒、科学储存等全链条减损技术。同时,加大“优机优补”政策落实力度,鼓励种植户购置高效低损农机装备,完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让技术红利转化为丰产实效。此外,还持续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规模种粮补助等惠农政策,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截至目前,城厢区已累计开展秋收技术指导10余场次,服务农户300余户,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在科技赋能与精准服务的双重保障下,城厢区正以丰收的画卷,书写着粮食安全的生动答卷。(许晨昕 陈佳兰 文/图)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