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武夷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与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共同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围绕生态保护开展调研活动,聚焦生态旅游承载力,用实践探寻“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活动合影
在南入口游客中心,武夷学院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约68%的游客为首次到访武夷山,56%的游客高度认可其旅游价值,70%以上的游客认为景区客流量管控得当,同时,游客表达了“满山的绿看得人心里透亮,溪水清得能数见游鱼”的直观感受,提出了对生态保护的建议,这些鲜活的一手信息与问卷数据,为实践团队后续分析提供了扎实注脚。通过整合采访信息、问卷结果与监测数据,实践团队成员重点分析游客流量与生态承载力的平衡之道,深入思考守护武夷山的生态本底的现实路径,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生态保护的理解。
实践团队前往水质自动监测站参观
随后,武夷学院实践团队和上海市华东模范学校的中学生踏入武夷宫与宋街,感受武夷山的千年文化底蕴。近年来,武夷山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路径。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武夷山各级政府支持企业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创新推出“武夷山水”系列新茶饮,通过IP联名、国潮包装、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古老茶香飘向年轻市场。特别是武夷山的非遗竹编技艺也在传承中焕发新生,竹编匠人将武夷山的山水意象融入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通过“非遗工坊+电商直播”模式,产品远销国内外,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实践队参观非遗竹编工作室
实践队在宋街调研
武夷山的青绿山水间,不仅流淌着千年文脉,更孕育着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关系,更坚定了他们投身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信念。未来,武夷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探索更多生态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武夷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