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在“四库”实践中赓续生态文明薪火
2025-07-14   作者:周博宇 何艺哲 周卓麒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7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寻梦红旅,品润农情”社会实践队走进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森林党校,在“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思想对话。

在主题展内,实践队员们通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三赴林场”的治荒情怀、“九到周宁”的为民足迹,以及“心系四库”的战略远见,在绿水青山间深刻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真谛。

三赴林场——斗转星移般的绿色奇迹

图片29.png

实践队员于主题展前合影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首先驻足于“三赴林场”展区。不论是展柜中陈列的泛黄笔记本、还是墙上挂着的蓑衣斗笠,亦或是展板上沧海桑田般的今夕巨变,都无不诉说着劳动者以绿治荒的光辉岁月,队员们透过斑驳字迹,触摸到“两山理论”的实践源头。

讲解员领着大家走向“四库展区”,该展区被嫩枝绿草包裹,清爽的绿意让实践队长心生感慨:“这里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绿色银行’的增值故事。”

九到周宁——情系山乡的为民深情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来到“九到周宁”展区。从1988年到1999年,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串起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下基层调研指导的为民足迹。看着一幅幅的照片,一位来自周宁的实践队员说:“我仿佛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领袖的态度令我感到亲切万分。他不仅带来了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更给予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力量。”

在展区中,还展示了周宁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下取得的巨大成就。曾经破旧的村庄如今焕然一新,宽敞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鲤鱼溪旅游业、高山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钱包真正鼓了起来。这些变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九到周宁”播下的希望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绽放出了绚烂的幸福之花。

心系四库——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来到“三库理念,闽东推广”展区,这里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排布、“云端周宁”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实践队队员们深入解读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图片30.png

实践队员参观展区

“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方针,把林业置于事关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来制定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书中如此写到。面向新时代,“四库”理念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在党的领导与周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周宁县林地面积达到8.4万公顷,活木林蓄积量达4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96%,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氧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理念,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事业,在实践中以青春赓续生态文明薪火。(周博宇/文 何艺哲 周卓麒/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