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日,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蓝氏宗族家国叙事”实践队奔赴漳州市漳浦县湖西、赤岭畲族乡等地,开展“畲乡文化赋能,两岸共生共融”实践活动,以专业视角探寻蓝氏家族历史脉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
实地参观
实践队在蓝廷珍府第,解读门侧双石鼓纹样:喜上眉梢、松鹤延年、鸳鸯戏荷、凤穿牡丹,皆寄寓家族美好期许;在蓝氏家庙——“种玉堂”,探寻这座家庙承载的深厚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种玉堂”作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续写着民族共同体篇章。家族精神历经岁月沉淀,超越家族范畴,成为联结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从共同祭拜的祖先,到共同守护的文化,再到共同认同的民族精神,‘种玉堂’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两岸一家亲’。这种基于共同神祇信仰和血缘亲情的联结,正是构筑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坚实的基础。”实践队指导老师介绍道。
在漳浦民族华侨中学,实践队深入了解了校史,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这所学校承载着湖西乡旅居印尼的爱国畲民蓝亚南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对故土的赤子深情,它的建成既是湖西各族人民大力支持教育的成果,也是海外侨胞爱国情怀、造福桑梓的崇高体现。
在实践过程中,蓝哲亮先生的故事深深打动实践队。作为畲族蓝氏后裔、印尼归侨后代,他在时代浪潮中书写责任与传承的篇章。1978年,32岁且育有四个子女的他毅然考入师专,毕业后回到漳浦民族华侨中学任教,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他秉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则,反对“唯分数论”,坚持要求学生每日做操与体育锻炼,带领学校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中荣获团体冠军。
身为侨联成员,蓝哲亮用心呵护侨胞情感寄托,亲自照料年迈患病侨胞直至康复。他以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的态度,积极为侨胞服务,促进侨胞与家乡交流合作。作为“蓝氏三杰”之一蓝廷珍的第九代孙,他严谨编纂《福建蓝氏志》,推动畲乡教育发展,将“家族记忆”升华为“地方认同”,让蓝氏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合影留念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历史地理学院实践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两岸历史文化纽带,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认同是血脉相连之基、国家认同是共同奋斗之魂,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镌刻于历史长卷,更流淌在两岸同胞的血脉之中。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传承和弘扬畲乡文化,促进两岸共生共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图\文 张永钦 邹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