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农村食品经营管理、破解过期食品治理难题,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及消费节点备货风险提示,为农村食品安全保驾护航(8月22 日《北京青年报》)。
这份新规以制度之力构建起食品安全与资源节约的双重防线,既彰显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深切关怀,更践行着粮食安全战略的时代要求。
科学界定标准,终结“临期”模糊乱象。《工作指引》首次明确细化标准:保质期1年以上的临界期为45 天,10天至1年的按保质期十分之一计算,10天以下不再设临期,彻底厘清了此前“临期”概念模糊的问题。新规将散装食品、现制现售食品全面纳入管理范畴。房山区窦店镇的豆腐坊里,经营者每日为临近12小时保质期的豆浆贴黄色标签单独存放,“按指引操作,顾客买得放心,我们卖得踏实。”这种精细化管理让农村消费者购买散装食品时更有底气。
专区规范销售,实现安全与实惠双赢。门头沟区雁翅镇集市的“临期食品特惠区”人气颇旺:原价15元的牛奶现价9元,临期饼干买一送一,价签上原价、折扣、剩余保质期三项信息一目了然。“价格实惠,信息透明,买着不操心。”村民的评价道出了“专区+折扣”模式的优势——既降低过期风险,又让村民得实惠。在规范销售基础上,新规鼓励多元处置临期食品。通州区漷县镇超市与养老院合作,将临期但合格的面包、牛奶捐赠给老人,“既能避免浪费,又能传递爱心,一举两得。”超市负责人的话,诠释了临期食品管理在安全底线之上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科技赋能监管,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密云区溪翁庄镇的食品经营户正通过“北京农安宝”小程序上传进货票据,监管人员在后台即可实时查看临期食品库存,系统还会自动预警即将到期商品。“不用跑现场,手机上就能掌握全镇动态,效率提高太多了。”市场监管所所长说。大兴区庞各庄镇的蔬菜大棚里,每箱西红柿都贴着电子追溯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种植日期、施肥记录及临期时间。这种“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推动临期食品管理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让农村消费者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安全保障。
构建共治网络,凝聚多方监管合力。延庆区永宁镇食杂店店主的手机里存着“责任清单”:每周自查临期食品、每月报送处置情况、每季参加安全培训,“商户自查+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模式压实了主体责任。海淀区苏家坨镇的“你点我检”活动中,村民投票将临期乳制品列为抽检重点,监管部门随即专项检测并下架两批次存储不达标的产品。这种“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的机制,让监管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从果品合作社到粮食收购站,新规正悄然改变农村食品市场生态。移动快检车的巡查、网格员的走访、临期专区的灯光,不仅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这份新规,既是守护“舌尖安全”的制度保障,更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精细化的生动实践。(王恩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