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年农业部对厦门市农产品的例行监测显示,厦门市蔬菜、水果和畜禽产品综合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
打造监测体系网络。近年来,厦门市农业局快速布局,建成了市、区和镇(街)三级监测体系,农产品安全监控网络不断完善。去年,市、区、镇(街)三级农业部门共完成检测任务17000多份,其中快速检测15000多份、实验室检测2000多份。
扶持企业实现自检。厦门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业大型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自检流程,目前,如意情、银祥集团、闽南果蔬批发市场、中埔批发市场、银鹭集团、翔安胡萝卜出口基地等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均实现了企业自检。
建立流动监管模式。厦门市农业局给各区共配备了6台农产品流动监测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直接延伸到了田间地头,检验车上配备的药残快速检测仪能够在几十分钟时间内检测出有机磷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流动监测车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也进一步健全了厦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建设安全追溯平台。2011年,厦门市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打造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控制、品牌化营销和信息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截至2017年全市已建成追溯点61个,纳入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的产品共有283种,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种植业,种植面积达3.12万亩,另有葱、甘蓝等蔬菜出口基地5.02万亩实现溯源管理。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推进厦门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厦门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三品一标”基地和农业“五新”成果应用示范点等农业标准化工程建设。2016年,厦门市新建设2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6个,截至目前共有35家企业合计74个产品获得认证,认证数比增已超过10%。全年共扶持设施农业项目17个,建设规模达5300多亩;截至去年10月,厦门市已建立庄家宝、棒新、大雾山、百晶四家“五新”农业示范点,示范面积2070亩,在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内厝镇霞美村建立2片小流域农业面源治理示范点共1000亩,使用杀虫灯50台,防虫网2800片。去年,厦门市农业局还制定了《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计划在三年内建设41个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带动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19.1万亩;建设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场14个,带动生猪标准化养殖4.4万头;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2个,带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7800万袋。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厦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源头监测的基础上,剑指农业违法行为,围绕农产品生产环节,以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投入品为重点,连续10年坚持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农资打假、豆芽安全生产等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竭力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去年,厦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846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635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次,查处私宰窝点45个,罚没生猪331头,彻底取缔6个生猪私宰窝点。共立案查处12起经营假劣农资案件和3起动物卫生监督案件。
严格农资产品管理。农资产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源头,科学使用和有效监管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1年,厦门市率先全省探索开展“互联网+农资监管”,启动农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目前已建成18家农资信息化监管试点单位和11家农资监管协作社,录入放心农资监管系统相关数据达到15000多批次,基本实现了农资市场监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厦门市农业投入品监管效能提升,为促进农资市场健康发展和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奠定了坚定基础。去年,厦门市区两级农业执法机构开展网上农资巡查2130多次,进行农资网上巡查监管操作14900次;各农兽药监管点登记备案农资产品759批次,上传农资销售台账7400多条。同安区莲花供销社农药门市部、厦门海沧益农农资经营部等大多数农资经营单位都积极主动纳入平台,及时登记备案农资购销数据,为厦门市开展农资源头网络监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