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来到福安市溪潭镇王里村,村民陈清龙正在脐橙园里施肥、除草(右图)。“过年到现在就没停下来过,开春脐橙园打理好,今年才有好收成,多亏有了党委政府的帮助,让我熬过难关。往后的日子心里有底,干起活来也有劲儿。”陈清龙一边忙活,一边高兴地说道。
陈清龙,从小父母离异,文化程度不高,长大后在村里以务农为生。后来,在外经商的几个同乡带他出去,聘他当驾驶员。同乡看清龙手脚勤快、为人老实,想让他回村里发展农业。“2009年,老板借给我30多万元回家租地,那时村民们纷纷种脐橙、橘子,我就买了一种名为‘亚洲30’的种子,租了40亩地种起3000多株橘子。”陈清龙说道。
传统乡土社会,在外发展好的乡贤为了让村里实诚的后生有个好发展,很多时候这种借款并不是商业意义上的借贷。乡里乡亲,信任乡情,还款期无限,自然也没有利息,这让年轻人轻装上阵,但事业发展并不是有了资金就能顺利。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经验,2012年橘子盛产,但因“亚洲30”在本地水土不服,产出的橘子不仅果肉松软,而且粘皮、味道不佳,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三年多的努力恰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向老乡借的30多万元也打水漂,果园日常开支让陈清龙四处举债,脱贫致富的期望瞬间成了泡影。
船迟又遇打头风。借钱给王清龙的老乡企业倒闭,几十亩的橘子又卖不出去,陈清龙遭遇巨大打击。得知这一情况的镇领导积极联系农业技术专家,通过调查研究,给出了嫁接的挽救措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40多亩的橘子全部砍去树枝,嫁接上脐橙,陈清龙走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
又过三年,2015年脐橙园首次收成,但由于还未进入盛产期,陈清龙一家依旧是入不敷出,家庭人均年收入2600元左右。“这些年,要不是镇里领导一再鼓励,压力真的非常大,上有90多岁的奶奶需要照顾,还有两个小孩在念书。”陈清龙说,由于身份证借给原来老板注册公司,老板的债务问题导致他成了“黑户”,无法享受贴息贷款政策。镇干部就多方为他筹措资金,让他的脐橙园能持续发展,还定期联系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诚心诚意发展,脱贫就有希望。2016年,陈清龙脐橙收成不错,借力溪潭镇乡村旅游的推广和脐橙文化品牌搭建,陈清龙也享受到该镇打造“万亩果园”的红利,赚了3万多元。
“今年加把劲儿,脱贫肯定没问题,我还计划3年内把所有债务还清。”陈清龙看着满树的橙子花苞,充满信心地说道。
“每户的贫困原因不同,我们要精准发力、持之以恒。只要立志脱贫,有实际行动的群众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的支持,缺技术的给技术,缺资金的想办法给补助,缺信心的加油鼓劲。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都在。”溪潭镇镇长刘星贵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