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变包厢”:福建美丽乡村大埔村 “无中生有”有门道
2017-03-15   作者:林长生   来源:人民网

周末时间,漳浦“创二代”林艺兴特地开车去漳浦县大埔村,参观这个成为“网红”的福建省级“美丽乡村”,希望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自家园艺场也能结合休闲旅游转型。

这一两年来,像林艺兴这样到大埔村旅游的人大有人在。大埔村党支部书记翁坤林介绍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过18万人次,国庆期间游客1.2万人次,今年春节达到3万人次,不但漳州、龙岩、厦门、汕头等周边的人驱车前来体验,外省的一些个人或单位还几次专程来考察,有些人甚至特意点名要在猪圈改成的农家乐餐厅的包厢吃一顿饭。

“此处无景点,处处是景点;体验慢生活,天天是生活。”挂职大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苏少伟的微信上,发了这么一条游客参观了大埔村后的留言。大埔村位于漳浦县城东部,是福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漳州市乡村旅游精品村”。这样一个“无景点旅游村”,如今变成周边民众休闲和“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它是怎么无中生有的呢?

这是一个全村都姓翁的地方,村里有农村特色的闽南同字形古厝,年代久远的关帝庙,还有成片的百年荔枝林。当然,这些在闽南美丽乡村也只能算是“标配”。人民网最早得知这个村庄,是因为当地年轻人为美化家园义务作壁画。村里的大学生回到老家后,利用自身的特长,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三国文化和一些做人的道理体现在旧墙上,引来了外界的瞩目。

当天,跟林艺兴一同前往参观的,还有他的90后同学陈超。他们饶有兴味地看了墙上的“煮酒论英雄”、“桃园三结义”等三国人物故事图,对挂在墙上的农耕印记的旧农具指指点点。走在古朴的村道上,笸箩上面的卡通图和闽南气息的配文“吃剩饭看天时”、“肉包贡(打)狗有去无回”等内容让人倍感新鲜。在村里的“仿古一条街”上,他们还亲自动手体验了一把石磨磨面。

“仿古一条街”的一间店面,以前是养牛的牛圈,如今流淌着古朴的味道。这里推行“无人看店”的诚信购物、自助付款消费模式。沿街的米糕店、茶室、酒馆、小吃店、民俗精品店等实行“无人售货、微信支付”。在敞开的店铺里,翁坤林说,“仿古一条街”运营至今,没有出现商品丢失现象。

在“暂闲小筑”的农家乐里,“三国文化”的主题也随处可见。翁坤林说,这里的农家乐以当地菜肴为特色,吸引众多游客的品尝。村里原来还有一种农家酿的“金钟(荔枝)酒”,当地女人坐月子用来补身体。因为这种古法酿制的酒产量有限,有很受外界欢迎,如今已经被喝光了。当地村民透露,眼前的一家三国特色的农家餐厅是由400多平方的闲置猪舍改造成的。有人指着一间“官渡”包厢说:这里原来是用来养猪的猪圈。

“我们通过党建的政治引领,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满意。”翁坤林说,村庄能从原来农村中普遍存在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的游客休闲好去处,这是靠内生性力量起了作用。

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埔村拆除废旧牛舍、厕所等48处1560平方米,规范设置房前屋后菜园、鸡舍围栏竹篱芭1600多米。其中,村委会党员带头无偿将旧房屋、旧猪舍等拆除,累计600多平方米。他说,村里换届后,新领导班子首先用党建抓班子建设,向村民公开村务获得村民信任,通过为百姓做实事让百姓得到实惠,最终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参与村庄建设,遇到村庄建设需要的拆迁问题,老百姓会主动配合,甚至不要求任何赔偿。如今,原来以水果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大埔村,全村发展现代农业500亩,现代农业和旅游带动收入5300万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

村干部认为,文化才是乡村最终的灵魂。为了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村里组织教师、国学爱好者开办农民道德讲堂,结合闽南独有的竹马戏、讲古、闽南俚语等艺术形式,生动还原漳浦历史名人黄道周之“忠”、高东溪之“孝”、两帝师之“廉”、蓝氏三杰之“勇”,引导大众见贤思齐、传承美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