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种业有哪些“小目标”
2017-03-23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备受关注。种业的发展对于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种业发展越发强调优质专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市场监管等关键点,种业界在积极探寻应对国内外双重新形势挑战的发展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今年种业工作将朝着哪些方向迈进?

优质专用青稞  新品种促藏区增产增收

  近日,西藏自治区发布了新品种方面的新数据,历时19年选育出的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自2013年至今在西藏的推广面积已经占到当地青稞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2016年更是突破了100万亩。

  经过上千年的自然环境选择,青稞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粮食作物,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粮食作物比重最高的农作物,是藏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粮食。如何在青稞品种上做文章,提高藏区的粮食产量?据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介绍,“藏青2000”比常规种植的青稞品种增产50斤以上。2016年“藏青2000”推广100.55万亩,对青稞增产贡献达2.56万吨。

  “‘藏青2000’在贫困乡村推广种植中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青稞的大幅增产解决了口粮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尼玛扎西表示。据了解,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在昌都市建立了青稞良种繁育供种基地,从今年开始昌都市将实现青稞良种自主生产、自我供给。

  作为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品种,“藏青2000”除了在西藏广泛种植,四川、甘肃等省的高原地区也在积极推广。青稞种植不仅直接带动了增产增收,而且青稞加工成高原绿色产品之后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成倍增长。

  据了解,目前全国青稞种植主要分布在五省藏区,种植面积约500万亩,而西藏青稞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60万亩,占全国青稞种植面积的72%,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集中种植区。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在2013年至2015年,西藏把“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列为重大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先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实施青稞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特色家畜选育与健康养殖、牧草种质改良与利用等5个科技重大专项,每个专项每年投入在1000万元左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良繁基地 蔬菜制种让济源产业升级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49个种子基地获得认定。其中济源市是河南省唯一一个获得认定的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子大省,拥有国内外、省内外493家种子生产企业,良种繁育基地近1100万亩。然而,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缘何能够通过层层筛选并最终获得认证?

  “济源虽然以丘陵地形为主,但纬度适宜,满足了蔬菜制种的气候条件,同时太行山南麓和黄河北岸又正好为种子生产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屏障。”济源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刘学书介绍。据了解,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长达281天,日照超过1800小时,降雨567.9毫米,满足了蔬菜制种的气候条件。

  在技术创新方面,先后成立了“隆平高科技术研发中心”“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中心,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济源市拥有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从亲本提纯、去雄授粉到收贮保管等种子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甘蓝和白菜制种的工厂化育苗以及蔬菜制种的全程机械化。

  在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时,刘学书表示,要完善种业规划,优化基地布局,强化龙头企业在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上的带动作用,加强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蔬菜制种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强技术培训,形成市乡村蔬菜制种服务网络,对蔬菜基地制种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对全市蔬菜制种基地进行检查,严格制种区隔离。

  据了解,济源市拥有蔬菜制种面积3.2万亩,包括甘蓝、萝卜、白菜等30余类、400多个品种,分布205个行政村、1.1万农户。目前,济源蔬菜种子年产值1.98亿元,出口额达到3900万元。

市场监管 种子有了“户口本”庐江农民放心种

  立春过后,各地农民开始着手春耕备耕。像往年一样,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和质量问题,仍是农民群众特别关心的事儿。尤其是种子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3月12日,笔者走进安徽省庐江县种子公司,遇到庐江县白山镇十联村种粮大户徐大满,他刚给买来的水稻种子上完“户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种地最怕的就是买着假种子。今年不一样,买的种子都有‘户口’,出啥问题有地方说理去,买得放心。”徐大满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徐大满说的种子“户口”,实际是庐江县为保障农资质量实行的种子留样备查制度。据庐江县农业执法办主任李千和介绍,该县要求全县种子批发企业与经营门店、经营门店与农户之间,在销售、购买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种子时取少量实物留样封存,买卖双方各保存一份。

  实行种子留样后,一旦农民购买的种子出现质量问题,通过留样程序就可以查到种子生产、销售的来龙去脉,并为技术检测提供证据,让“问题种子”有据可查,以便“秋后算账”,确保水稻种子质量。

  庐江县同大镇古圩村新兴村民组村民钱让庭告诉笔者,他就深受过假劣种子之害。三年前,他辛辛苦苦种了7亩水稻,“因为买到的是假稻种,全都不结稻谷,稻草只能做牛的饲料。”钱让庭至今仍心有余悸。

  在庐江县种子公司的留样室里,笔者看到了传说中的种子“户口本”——留样袋。储存柜里整齐排列的一个个牛皮纸袋上,标注着生产单位、购买人姓名等信息,纸袋封口处还压边写着留样人和保管人的名字。“我们当着农户的面加盖公章后封存,防止商家擅自开包或随意调换。”庐江县种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旺说,一旦出现问题可凭此样送检,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庐江县种子公司总经理王晓建说:“我们跟厂家先签订合同,再发货,从源头上把货进来,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

  “手捧这些种子,仿佛可以看到夏收时沉甸甸的稻子。”庐江县庐城镇晨光社区查圩村民组村民姚晓东连连竖起了大拇指。据了解,目前全县470个农资经营店储备的300万公斤水稻种子都上了“户口”,确保广大农民春播用上安全放心的种子,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