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下简称“第三次普查行动”)2017年工作会议获悉,自2015年启动的第三次普查行动,完成了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等6省(区、市)375个县的全面普查和92个县的系统调查,征集(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共24638份。
据介绍,第三次普查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摸清了资源家底。查清了粮经饲等作物地方品种的分布、特性等基本情况,查清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查清了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消长状况等基本信息,分析了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二是收集了一批新资源。有目的地征集了种质资源12924份,抢救性收集了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11714份,共计24638份。经初步查对,其中85%的资源是以前未曾收集过的新资源,12%的县是以前从未进行过资源普查收集的新区域。三是筛选了一批特色资源。经初步鉴定,在优质、抗病、抗逆、特殊营养价值等方面筛选出一批特优特异种质资源。例如,广东省连山县发现的旱稻地方品种“地禾糯”、“地禾粘”,纠正了我国种植旱稻历史不超过30年的说法;广西上思县的野生葡萄,高抗霜霉病和根结线虫,对于培育葡萄抗病新品种极具利用价值;重庆城口县海拔1400米山地的强耐寒的野生香橙资源,可作为柑橘砧木并有望极大地提高其耐寒性。
通过普查发现,目前我国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地方品种和主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情况极其严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下一步,农业部将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启动江西、海南、浙江、福建4个省的普查工作,并对已收集的2万多份种质资源进行深度鉴定评价,挖掘一批有价值的新基因,创制一批绿色生态、品质优良、高抗广适、营养安全的特色新种质,为加快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