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部联合有关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逐步形成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19种典型新技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极大地促进农渔民增收,同时具有巨大生态效益,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是农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值得大力扶持和推广发展。
五个“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成效显著
据统计,全国约有4.5亿亩稻田,水稻产量近2亿吨,亩产约440公斤。2015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2250万亩,水产品产量155万吨,水产品亩产69公斤,比2010年分别提高25.4%、13.2%和10.7%。自2005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13个省(区)建立了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示范面积100多万亩,辐射带动近1000万亩。从示范效果看,水稻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稻田增效接近100%,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新技术模式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五个“促进”。
一是促进粮食生产。2013年,对13个省(区)的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进行了测产验收,除一个示范点水稻减产3%以外,其余18个点的水稻较原来单一种植水稻时产量增加5%~18%,且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实践表明,在稻渔综合种养地区不仅不存在影响水稻生产的情况,还极大地带动了种稻积极性,为此,浙江、广东、宁夏等省(区)农业和渔业部门联合出台了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措施。在一些地区,一些荒废的低洼冷浸田得到开发利用,如湖北有206万亩低湖冷浸田被开发成稻田养小龙虾基地,相当于增加了206万亩稻田,浙江德清县一企业将3000多亩池塘全部改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相当于增加了3000亩稻田。
二是促进农渔民增收。稻渔共生互促,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示范情况表明,每亩可节本30元~50元。稻渔模式下的稻米和水产品品质优良,较普通稻米和水产品价格高,稻米普遍比普通稻米每公斤多卖约0.4元,有的鳖田米、蟹田米可卖到40多元/公斤,如德清的鳖田米98元/公斤,广东连南县稻田养殖的禾花鱼价格是同类鱼价格的5倍~6倍。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每亩增加效益最低941.86元,最高13584.71元。全国调查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以上,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增加产值都在1000元以上,如稻——小龙虾模式增加1456.28元,效益增加258%,稻——鳖模式增加13744.94元,效益增加5549%,稻——蟹模式增加2484.33元,效益增加351%。
三是促进产业扶贫。稻渔综合种养是一些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十六个重点扶贫县之一,该县在省渔业部门支持下,建设连南县稻田养鱼示范园区3000多亩,覆盖2镇5村,惠及农户近3000户,辐射带动近2万农户脱贫致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先后5次到连南调研,对该地区稻渔综合种养给予高度肯定。云南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德宏州、红河州扶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成效明显,亩产值近2000元,带动大批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在不少地方已因地制宜发展了一些有效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模式,正向其他适宜地区扩展。
四是促进生态效益。稻渔综合种养充分挖掘生物共生互促原理,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减少面源污染,促进生态改善。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19个示范点中,最少的点减少化肥用量21%,最高的减少用量80%;农药用量最低减少30%,最高减少50.7%。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技术依托单位研究结果,稻渔综合种养平均可减少5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研究表明稻田中鱼、虾等能大量摄食稻田中蚊子幼虫和钉螺等,可有效减少疟疾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可有效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表明,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其温室气体排放也大大减少,甲烷排放降低7.3%~27.2%,二氧化碳降低了5.9%~12.5%。
五是促进三产融合。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产业链长,价值链高,具有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稻渔综合种养带动了稻米、水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19个示范点共创建稻米品牌30个,水产品牌21个,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稻田养鱼与有机稻种植结合,产出的稻米更安全,水产品更优质,近年来已成为各地乡村游的热点之一,浙江青田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每逢周末等节假日都有大量周边城市游客到浙江德清等地参观稻渔生产和购买稻渔产品。广东省出台了鼓励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些政策措施,同时,开展稻渔旅游,开展农家乐休闲游,提高稻渔综合种养附加值,如连南县利用“旅游+稻田养鱼”模式推广旅游和稻田养鱼,连续三年举办稻田鱼节。
三个“不高”,稻田综合种养总体水平有待提升
从全国情况看,稻渔综合种养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关键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个“不高”。
(一)稻渔综合种养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各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热情高涨,例如宁夏、浙江、广东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农渔民们也看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巨大经济效益,一些大资本也纷纷进入或摩拳擦掌正要进入。但根据全国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停留在传统低水平的稻田养鱼阶段,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从全国情况看,稻渔综合种养研究不足,尚没有开发出与稻渔综合种养相配套的农机农艺,更是缺乏专门的水稻品种和水产品种,调查农户中64.2%的人表示需要新品种,96.2%的人表示需要新技术培训。这些情况表明,总体上稻渔综合种养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制约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二)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从全国情况看,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经营分散,10亩以下的农户占15%,10亩~50亩的占22%,50亩~100亩的占11%,100亩~500亩的占33%,500亩以上的仅占20%。组织化程度不高,87.5%的农户没有参加合作社或协会,市场博弈能力差。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意味着养殖所需资源分散、集中度不够,难以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对稻田养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等均构成制约。
(三)稻渔综合种养三产有机融合度不高。在一些地方稻渔综合种养在发挥三产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稻渔为载体,带动了种养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业的发展。从外部看似乎是三产融合发展不错,但也发现,从事种养的农渔民是最辛苦的从业者,却也是获利最少的,往往被动与二三产业融合,没有在产业大发展过程中合理分享成果,例如稻渔综合种养所产稻米往往只多卖0.4元~0.6元/公斤,但被收购加工后附加值增加了5倍~6倍,甚至10倍,而增加的产值却与农渔民无关。旅游业收益,大部分也与农渔民无关。
三个“大力扶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巨大
习总书记指出“促进农民增收,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在政策上,既要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大力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落实习总书记上述要求的有效举措,据专家估算,我国适合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占现有稻田面积的15%左右,约6750万亩,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每年可稳定提供3375万吨水稻,按每亩增加1000元收益,每年可为农渔民增收675亿元,可以说,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经济上划算,政治上得民心。多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大力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仍须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三个“大力扶持”,助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助推渔业绿色发展。
(一)大力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现代生产体系。针对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低的现状,发挥科技创新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驱动作用,探索设立国家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研发计划,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共生系统研究,开展农技农艺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专用水稻和水产新品种培育,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健康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着力提高稻渔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2017年,农业部将继续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工作,在12个重点地区开展典型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发挥典型辐射带动作用。
(二)大力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现代经营体系。针对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采取切实措施培育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产业规模,探索设立稻渔综合种养财政专项给予扶持发展,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体系。2017年,农业部将组织开展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创建标准,明确创建程序,助推产业化经营。
(三)大力扶持稻渔综合种养现代产业体系。针对目前三产有机融合度不高的现状,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探索设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专项,集成示范稻渔综合种养先进技术,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力水平。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加工流通和观光休闲农家乐等新业态,优化区域布局规划,扶持稻渔综合种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积极研究对一二三产业联合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让渔农民分享更多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