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正是农忙时。在农村时发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是当下不少农村面临的现实,“谁来种地”也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近14亿人口的大国,“谁来种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提速,很多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里工作定居,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同时,种地成本升高、粮价走低、种地收益不高,多重因素叠加,个别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保住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最基本的是“18亿亩地有人种”,“谁来种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但是,“谁来种地”和“没人种地”不是一码事。如果种地人数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为何“连增”?笔者调查发现,如今种地的,除了城里打工农忙请假的劳动力和老人妇女外,更多的则是种粮大户、“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不少耕地也流转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与传统方式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均种地更多了,科技应用更加广泛,种地的组织化水平和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快速成长的“新庄稼人”,正在成为新的种地能手,“没人种地”之忧大可不必。
“谁来种地”不是“没人种地”,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问题。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总量不成问题,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耕地数量没有减少,耕地质量却在下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促进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关键在人,关键要有一大批“新庄稼人”。回答“谁来种地”这个时代课题,发力点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传统农户基础上,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企业,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这也是从生产端和供给侧入手,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