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系统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渐成气候
2017-04-25   作者:   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近年来,农业部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抓手,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细化实化政策,通过上下联动,着力抓好政策落地见效。

  《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指导意见》各项政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整合现有涉农政策和资金项目向农村产业融合倾斜。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的文脉、工艺、文物、故事、精神等价值,推进品牌创建。通过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折股量化到农户等方式,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融合主体。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等技术渗透融合。

  随着《指导意见》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焕发出巨大活力,呈现出“五多”工作格局。一是多模式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因产制宜,积极探索产城融合、农业内部融合、产业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有的把原料区、加工区、体验区、展示区、物流区、销售区有机衔接,并将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和城镇社区升级;有的推进“稻田养鱼(虾、蟹)”“林下养鸡”“粪—沼—电—肥—粮(菜、果)”模式;更多的地方让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有的地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当中,发展智慧农场、农村电商、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新业态。二是多主体参与。各地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传统农民参与的融合发展“雁阵”格局。据调研分析,目前12.9万家各类龙头企业、27万家休闲农业企业、3.1万家农村电商和90多万家农民合作社,都初步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方向发展,为推进产业融合提供载体支撑。三是多机制联结。各地通过项目引导和典型带动等形式,引导各类融合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推动价值链分配的重心向上游农户倾斜,将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据初步测算,在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服务联结等方面,产业融合使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增加了67%。四是多要素发力。各地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把资源要素、人气人脉、利润税收留在农村,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将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土地、劳力和投入等传统要素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生态、企业、企业家等多种新型要素协同发力上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园区聚集实现政策集成、要素集中、产业集群、经营集约,更好地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五是多业态打造。各地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或隔二连三,实现产业链相加;通过质量品牌提升一次增值、加工包装二次增值和物流销售三次增值,实现价值链提升;通过休闲旅游、产销直供、消费体验和个人定制等,实现供应链相通,形成前后相连、上下衔接的庞大产业集群;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掌上牧云”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商品、交易、贷款、支付、理财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了中间环节费用,做到了全程网上监管。

  针对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配套政策制定较为滞后、农业各环节互联互通性较差等问题,农业部大力推进政策措施落实,使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扩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项目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积极培育融合主体,依托现有渠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提升其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继续加强示范引导,创新体制机制,集约资源要素,结合“三区”、“三园”建设,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和样板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