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至,万物生。在福建福州市马尾港区,远洋归来的渔船和货轮正缓缓靠岸,明亮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平台大堂内,电子屏幕正实时跳动着数十种海产品挂牌交易价格。
“我们正在不断创新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让东盟乃至全球的买家和渔民可以在线实时交易,围绕海洋产品打造海洋产业经济圈。”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主席江雄介绍,依托着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冷链批发基地之一,交易所正加强与东盟各国互联互通,在海洋渔业方面拓展合作。
自2015年挂牌以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便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产业交易平台。据统计,目前该交易所已发展境内外会员297家,交易商2287个;从2016年至2017年3月底,线上累计交易额5317亿元,现货交易额约8.1亿元。
立足“海丝”,经略海洋。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合作,发挥本土产业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惠共赢。
“今年我们在毛里塔尼亚的雇员有望达到2500人,公司远洋船队将达到170艘。”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发源于福建的一家远洋渔业公司,公司董事长兰平勇介绍,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步伐加快,福建远洋渔业企业也开始逐渐发力,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目前,福建企业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数量与规模均为全国第一。其中,宏东公司在毛里塔尼亚建设了覆盖码头、冷库、加工厂、鱼粉厂、造船厂的综合渔业基地,产品远销非洲、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成为我国在境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和海岛研究中心,福建与东盟国家和斯里兰卡联合开展海岸带侵蚀防护研究;厦门大学“海洋碳汇与未来地球协同创新中心”和中海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共同建设海洋碳汇时间序列监测站;“嘉庚号”海洋科考船于去年正式下水,将在东盟地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科学教育以及科技交流……
随着海洋合作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推进,福建正抓紧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平台。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表示,福建正积极发挥自身海洋产业和临海区位优势,将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带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