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兴安康
2017-05-10   作者:   来源: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

  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来说,这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三农发展难题。尤其在当前现代农业多重转型叠加的时代,要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新型经营主体与时俱进提高能力的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陕西安康,九山半水半分田,本就面临农业基础弱、资源禀赋差的困境。“旧短板”加上“新问题”,“关键农时缺人手、农业生产缺人力、现代农业缺人才”,安康农业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2012年,农业部将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列为全国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区、县,可以说,职业农民培育兴起于安康。同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在作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决策时,首次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提出全市培育6万名职业农民的奋斗目标。

  5年来,一批又一批不断涌现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耕耘在秦岭巴山的土地上,创设出一个欠发达地区农村日渐兴盛、农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安康样本”。

  从旧川道到新园区,职业农民带动强

  2016年12月,安康市近200名高、中、初级职业农民欢聚一堂,全国首家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在安康正式挂牌。陕西省首批认定的高级职业农民刘瑞红当选为会长。

  作为陕西省首家地级市职业农民协会的当家人,刘瑞红的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

  从安康市区出发,越过汉江,沿月河川道拐几个弯,穿过结着红色花骨朵的月季和矮着头的向日葵,大名鼎鼎的忠诚村就到了。

  忠诚村原本是月河川道一个普通山村,山多地少交通差,老百姓世世代代过着穷日子。如何发掘资源优势,让群众增收,成为了一道摆在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眼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2009年10月,刘瑞红将全村1200亩耕地统一流转,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设施蔬菜大棚和现代农业园区。

  忠诚村的蔬菜大棚建起来了,村民们却遇到了一个突出的技术瓶颈问题:农户不懂种菜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低。种了几十年菜的老乡们,面对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大棚,发现自己有点跟不上趟了。

  刘瑞红马上跟市农业局和农广校进行了对接,寻求帮扶。安康市农广校以园区、蔬菜中心为依托,先后组织60名蔬菜生产经营人员参加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市、区专业技术人员也进驻园区,根据农时对种植农户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在各个生产环节随时解决技术难题,为园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16年忠诚村园区总产值达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860元,较上年净增1720元。

  忠诚村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随着安康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兴起,农村人才的严重匮乏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2012年安康市出台《关于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整市试点、整市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全市一区、九县全面铺开。

  经过近5年的发展,安康市培育初、中、高级职业农民5940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安康市农业农村出现了可喜变化。2016年,安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90元,增速8.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又吸引了更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建设现代农业的先进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的挂牌水到渠成。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三农发展的核心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三农发展的主要目标。”安康市副市长鲁琦表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能够提升职业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同业合作、跨行业互补、抱团发展,架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结结实实的桥梁。

  尝到职业农民培育甜头的刘瑞红,在2013年带领合作社投入150万元修建了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联合安康市农广校把培训班办到村上来,把实践课堂搬到大棚、搬到田边地头。每年组织开展培训15场,有1000余人在这里学习、交流,这里走出的一个个职业农民,带着满腹知识走向农村创业一线。

  从农家女到CEO,职业农民很体面

  四月初,陕南平利县的夜晚带着些寒意,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田珍夫妇唤醒,年轻茶农凌阳洋家的炒茶机器出现故障了。正值春茶上市的好时节,机器停转,茶农一年的汗水就会付之东流。

  “茶叶不懂,就找田总”。作为一个入行近20年的老茶人,田珍不仅是安康市平利县茶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省认定的首批高级职业农民,指导过的茶叶种植户超过1000多户,直接带动茶农500多人。

  作为西部山区农业市,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安康人长期抱着生态资源“金饭碗”却吃不饱肚子。15年前,23岁的田珍和周边千千万万个山区农民一样,山上几窝玉米,山下几块稻田,院内几片瓦房,院后养猪一头,日子过得艰辛、清淡。

  机会在这一年来临。2002年,平利县委、县政府提出绿色生态立县、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扶持鼓励农民兴茶致富。

  铆足了劲决定种茶叶的田珍,望着自家的3亩水田,一脸无奈,不知从何下手。那些日子,她无数次敲打着自己的内心:要实现涌动的愿望,一定要有大一点规模的茶园!

  “不同意!说得倒好,山上种毛栗子,稻田里种茶叶。你到底是领着我们奔小康,还是吃黑糠?……”梁桥村世代以种粮为生,舍不得把吃饭“家伙”变成茶园,更不敢把增收希望寄托在一个弱女子身上。

  面对情绪非常对立的村民,田珍给大家讲了一下在当时连她都没有把握的茶叶种植前景:茶叶的亩产纯利与稻米相比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就这样,田珍在少数群众半信半疑的心态下,流转到了实现她未来美好愿望的第一块基地——32亩。

  梁桥村这块“试验田”成为田珍的命根子。资金、技术、人员……无一不是短板,到处都是窟窿。时至今日,对创业的艰辛田珍不愿多讲,但对夫妇两人摽着膀子学技术、学管理的经历记忆犹新。挥洒了数不清的汗水、暗下了多少苦功,丈夫胡学华成为了茶叶生产方面的专家,在陕西省职业农民技能竞赛中获得果茶桑园艺工一等奖,田珍则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独当一面。

  15年过去了,今天的梁家桥村,不仅是平利县更是安康市发展茶叶种植的典范村庄。作为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副会长的田珍,在不断的学习中,从当年的农家女摇身一变成为平利县田珍茶叶有限公司的CEO。

  被评为高级职业农民之后,根据《安康市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奖励办法》,田珍所带领的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可以在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手续、项目扶持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家争当职业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安康市农业局局长崔用慧表示,截至目前安康茶叶基地面积达到75.9万亩,产茶2.8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

  从梁家桥起步,又向四周蔓延。尝到职业农民甜头后,身为高级职业农民的田珍通过茶产业为周边及贫困家庭免费发放茶苗和茶籽,拿下省级奖项的胡学华则义务教授大家种茶技术,共发展茶园800亩,通过产业帮扶超过百户农民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田珍也带动、培育了上百名初级、中级职业农民。

  按照“在发展产业中催生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发展产业”的原则,安康市在对职业农民认定上施行动态管理。“带动作用不强、脱离了农业行业,肯定不能通过年度审核,必须让好政策、好项目的红利真正落在农民身上。”安康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王鑫表示。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在相应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安康市20%的职业农民在村“两委”任职或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业农民正在成为体面的社会职业。

  从山里娃到创业家,职业农民作为大

  新农村作为“双创”的大平台,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对农业而言,以职业农民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宁陕县的高级职业农民李长滨,从家电营销经理一头扎回农业,起因于500枚土鸡蛋。

  几年前,北京有家单位想买500枚土鸡蛋,李长滨偶然知道了这个消息。本认为轻而易举的他跑遍了十里八乡后发现,真正的土鸡蛋不是质量不行就是个头太小,500枚土鸡蛋短时间凑齐还真不容易。

  市场有明确需求却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李长滨敏锐地察觉到这里潜在的商机。找好了目标,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很重要。出身农家的李长滨,选择把企业和农民绑在一起。

  给农民免费发送鸡苗,并与农民签订鸡蛋包销合同,一枚鸡蛋收购价达到一块五。李长滨瞬间在县城里火了起来,各乡镇负责人纷纷找上门要求签合同。实心眼的李长滨哪里架得住老乡们的殷切目光,原计划发送2000只鸡苗,直送到7000只才打住。

  创业创新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农业经营者尤其要承受更多的考验,因而也需要政府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创业之初,宁陕县根据《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对李长滨在就业促进资金投放、项目资金拨付、金融信贷支持和农产品保险等多方面进行了帮扶,优先考虑李长滨等职业农民的需求,出台了多种支持办法。

  如今,李长滨的产业扶贫门类已经扩展到中蜂、生态蛋鸡、土鸡养殖,食用菌种植等多个门类。安康市农广校围绕滨海公司的产业脱贫项目,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和贫困农民实际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到园入社、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提高了贫困农民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滨海公司也被设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引导职业农民与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让职业农民在基地培训、实训,创业、成长。

  现如今与滨海公司合作的农户中,职业农民占比超过6成。据测算,2018年李长滨的公司年生产总值预计可达3000万元。企业的带动效应,坚定了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特色产业扶贫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与农户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

  有人问李长滨,你怎么天天都在帮别人,就不关心企业的赢利吗?拍着700户帮扶贫困户资料,李长滨说,企业赢利是必须的,只不过是看现在赢利还是未来赢利,是短期赢利还是长期赢利,“贫困户富了,企业自然会强。”

  曾经的安康农民,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自己有什么卖什么;如今的安康新型职业农民,学会了为市场把脉,别人缺什么提供什么。

  安康市农广校校长李自林对说:“高级职业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不仅能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更激发了普通农户和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帮贫带富’。”

  曾经因平地资源匮乏而被认为无法发展规模农业的安康发现,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在山水之间“穿针引线”做文章,“大农业”的内涵无比丰富,完全可以在保护好“生态安康”的前提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柱。

  “只有首先摆脱了头脑中的贫困,才能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崔用慧表示,如果说职业农民是安康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中打出的一只强有力的拳头,那么高级职业农民就是这只拳头打向市场的最大着力点。

  新农民,新农村,新希望。作为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改变个人命运,带动更多的农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安康新型职业农民的梦想,他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