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地处成都平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是天府新区的核心起步区,面积约占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1/3。直管区自设立以来,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着力推进“四化同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打造国际大都市的新形势和当前环保高压新常态,直管区一手抓养殖数量控制,一手抓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引导管理并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
近年来,直管区畜禽粪污直排偷排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主要采取了以下治理措施。
2014年10月,直管区印发了《2014年畜禽养殖场关闭及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派专人进场进行指导,加快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从2015年开始,直管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施行直管区、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坚持巡查、检查、考核和定期报告制度,每个月对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督查,对需整改的养殖场责令限时整改,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报环保部门严肃处理。2017年初,直管区印发了《关于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的通知》,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禁养区内的养殖场限期关停或转迁,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数量和规模。
堵治标,疏治本。直管区也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由于缺乏第三方治理服务,主要鼓励种养平衡、循环利用。据统计,有60%的养殖户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种养结合。一是1+1内循环模式。即单个经营主体既经营养殖业也经营种植业,实现内部自我循环、粪污全部消纳利用,独立构成循环体系。二是1+N外循环模式。即一个养殖业经营主体与另外一个或多个种植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由多个经营主体实现畜禽粪污在种养结合单元内的全部消纳利用,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畜牧业绿色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直管区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正处于深度调整优化期,同步配套发展畜牧业正当其时。要抓住机遇乘势推进,关键要解决好养殖污染问题,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供给侧发力,改革创新,以就地就近用于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按照上述要求,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抓好产业布局规划。打造畜牧业与种植业“相和相谐、辉映成景”的都市田园景观。要组织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区内畜牧业布局规划研究,在限养区内,遵循“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少儿精、少而优,着力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按照“1亩地2头猪”、“1亩地120羽肉鸡”的标准进行配套,优先在连片粮油产区、“三品一标”产品产区开展示范推广。
二是抓好政策扶持保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种养结合专项发展基金,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支持,探索“政府建场、农户养畜”的建设经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鼓励龙头企业建场,尽快形成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提高种养融合效率。建立严格的养殖户准入退出机制,确保生态养殖水平和种养结合质量。
三是抓好标准规范养殖。着力实现“两个100%”。通过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引导散养户全部退出,100%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对于可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全部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对于新建规模养殖场,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粪污还田标准,全部实现“三同时”。养殖粪污从源头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处理上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100%实现资源化利用。
四是抓好发展模式培育。推进“横向连成片、纵向连成线”的立体化发展。横向实现生态化。对于种植粮油作物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着重推广“1+1内循环模式”;对于种植水果蔬菜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着重推广“1+N外循环模式”,鼓励养殖环节和种植环节互相参股合作经营,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同发展。纵向实现产业化。以订单畜牧业为发展方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发展形式,促进传统畜牧业向都市现代畜牧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