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创出致富路
2017-05-19   作者:   来源:央广网

  新时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趋势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力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了家庭农场概念,它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的劳动力,从事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的农场,不过目前,我国对家庭农场的规模和人数还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兴起的家庭农场也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适合的发展之路。

  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大面积土地、有雇工从事农业生产,并且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果具备了这三个基本特征,都可以算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适合当今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也有助于将农业走出“小农困境”。

  在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聚沙村,有一个“贝儿家庭农场”,150亩流转来的土地被农场主肖益明打理的井井有条,近日,前往江苏常熟市梅李镇聚沙村,发掘贝儿家庭农场背后的农业智慧。

  近日,来到江苏常熟市梅李镇聚沙村“贝儿家庭农场”种植基地,正巧农场的农技人员正在察看大棚内蔬菜的生长情况,农户徐建华告诉,他刚得到农场的通知,近期要去参加蔬菜栽培方面的培训。

  徐建华:一年至少要3、4次。现在开始又要培训了,就是关于机插秧、种子处理、包括浸种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他们都要提供技术服务。

  徐建华告诉,自从在贝儿家庭农场做雇工,就经常参加农场组织的培训,对提高自己的农技水平很有帮助,他也希望今后有一天能成为想农场主肖益明那样,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6月,肖益明注册了一个叫“贝儿“的家庭农场,让自己成功转型成了“新型农民”,同时也带动着周边的乡亲一起增收。注册成立“贝儿家庭农场”之前,46岁的肖益明已经在常熟市梅李镇聚沙村的田块里折腾了好多年,提起以往种田的收入,老肖直摇头。

  肖益明:现在和以前那就不好比了。我们以前就是搞点水稻,种点小麦,靠天吃饭,效益比较低,老天帮忙,我们也搞个四五千块钱一亩。

  老肖是村里的能人,种起地来脑子灵,思路多,靠天吃饭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决定开农场,发展现代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外加少量的生态畜禽养殖和特色苗木、特色水果种植。

  在村里的支持下,肖益明把各家各户的分散田块承包下来,村民们只要愿意,都能来家庭农场工作,身份也变成了职工:每天像到企业上下班一样去他那种地、领工资。

  肖益明:现在改上了大棚,种植点蔬菜,起码翻一番吧,一亩应该能达到一万块钱。我增加点收入,农民也感觉收入年年在增加,越搞越有劲。

  土地一连片,以前很多没法搞的农业设施就能弄起来了。比如蔬菜田,现在全部用四五米高的高架大棚覆盖了起来,省力更高效。

  肖益明:不像以前,比如要用水,以前自己挑,现在全部是自动喷淋,要用多少水,就给多少水,农药方面高效低毒,吃的放心,效果都比较好。所以现在跟以前是根本不能比的。种地以前那套行不通了。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老肖也开始钻研起了市场营销,他盯准了几家规模型的食堂承包商,搞起了订单销售,为农场的产品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还跳开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收益。

  老肖活络的脑瓜子又出了新点子:农场搭上网络销售的快车,借助网络做口碑营销,推出草莓采摘游项目,农业和休闲结合,前年开始新建的几个草莓大棚已经成了他农场里效益最高的田块:

  肖益明:9月中旬播种,到5月1日左右结束,效益比现在种蔬菜还要高点,这段时间,起码要20-25块钱一斤,一个大棚也能搞个三万块钱。

  再有一个月,贝儿家庭农场就快运营三年了,如今农场规模已经达到150亩,肖益明现在越做越有信心,农场自建的豆制品加工厂也要开张了,他准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周边农民的大豆,带动农民种豆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更改善土壤土质,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肖益明:我们都是农民,从以前辛辛苦苦挣不到钱,到现在来讲,体制也换了,大棚也盖上了,现在比以前能多挣钱,肯定也是越来越有信心了。市场上,像我们这种家庭农场也比较多,我也不想做第一,但是我起码发展也要跟的上,不能落后,现在既然有这个政策,那应该要把他做的好,做的大。

  江苏常熟的“贝儿”家庭农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发达地区发展规模化种植的样本。只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集中,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就有成长的“土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