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一抹新绿 结一段茶缘
2017-05-23   作者:   来源:湄洲日报

  “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又到了一年喝茶养生的时节。5月20日,湄洲日报携手市农业局、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举行第22期《读者会》,邀请15名读者,前往涵江区庄边镇上院村、黄龙村的天林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参加莆田市首届采茶节,探访采茶制茶技艺,体验乡间采茶乐趣,了解莆田茶文化和产业发展现状。

  当天,载着读者们的大巴到达上院村。一下车,层层叠叠的青山,遍布村道的古树,潺潺的溪水映入眼帘,清新空气迎面扑来,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浮现脑海。当地村民介绍说,上院村是庄边望江山半山簏上的一个村庄,平均海拔800多米,风景秀丽,盛产竹林,是莆田二十四景“望江竹浪”所在地。天林茶园生态示范基地就在村里的山上。

  沿着村道上山,沿途排排茶树,生机盎然。近看棵棵茶树郁郁葱葱,片片叶子翠绿。环顾四周山间,也是漫山遍野的茶树。读者们一路观赏,一路拍摄,定格下“绿色”画面。参观中,读者张志凯说,平时喝过不少茶,还没见过茶树。这么大规模的茶园,既感到壮观,又瞧着稀奇,拍了不少图片发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

  当天,市农业局局长林锋带领该局产业科、农质监科、植保站、土肥站、农技站等相关科站负责人参观无公害茶园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诱虫黄板等物理防治设施,并从茶园合理密植、有机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在场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林天忠向大家介绍说,这是天林茶园红茶示范基地。红茶采摘取一叶一芯,一亩地只能采1.5—2公斤。虽然量少,但茶叶质量高。当地空气无污染,水质清洁、土壤肥沃,这种依托生态种植的茶树品质高,茶叶达到有机标准。传统种植茶树要选稀松红土地,这里周围岩石多,种植茶叶的矿物质含量也较多,茶质量更好。他认为,走有机环保之路,确保高质量,是打响莆田茶品牌的一条出路。

  在天林茶业生产基地,茶香氤氲。走进生产间,工人们在机械旁加工茶叶,忙中有序。一名工人说,茶叶要先炒,然后进行烤火,要包扎严实,烘几遍,再进行烤火,烤到干度适当,包上来要一粒粒。 随后,天林茶业工作人员带领读者们参观发酵间和摇青间。不少读者还现场提问,工作人员一一答疑解惑。“茶叶已经走进百姓生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生产流程。”大家惊叹,实地参观才发现制成一捧新茶原来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喝上一杯茶多么不容易。

  距离不远处就是天林茶园铁观音示范基地,徜徉在绿意盎然的茶园里,不时可见茶农采茶。林天忠说,上院村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与天林茶业有限公司项目对接,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环保茶叶。这片基地已种植7、8年,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除草、施肥、采茶,每天都有活干,不会有剩余的劳动力,还能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当天的重头戏“采茶”就在铁观音示范基地举行。本届采茶节以“触摸绿色生命,共享精彩生活”为主题,比赛还未开始,读者们踊跃报名参赛,迫不及待要到山间体验采摘。“采摘的茶叶要求是‘三叶一芯’。”天林茶业总监郭翠萍宣布比赛规则,她折下一段茶树最顶层的三片茶叶和最嫩的“芯叶”向选手们展示。天林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汤福燊向大家传授采茶技巧。他说,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头顶端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将芽头采下,避免捏在手中使芽头受热和压伤,这样不会破坏细胞壁,防止鲜叶氧化。

  比赛开始了,读者们背上竹篓,踩着田埂上温软的泥土,穿梭在生机勃勃的茶园间,弯腰采茶,构成了一幅美好的采茶图。15分钟采摘后,大家满载而归。读者郑赛花和爱人、孩子一起参加读者会,在参加了采茶比赛后说,平日工作忙碌,周末参加读者会活动,来到山里,感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尽情享受了一回采摘乐趣,还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同时认识了新朋友,大家共结茶缘,回味茶香。 

  当天,首届采茶节颁奖仪式在黄龙村天林茶庄举行。读者郑国华以1.1公斤的采摘量获得一等奖。他说,此前在仙游园庄种植过茶树,对采茶颇为熟悉。“如今人们讲究养生,喝茶也青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莆田茶目前知名度不高,但对质量把关却很严格。” 郑国华希望,莆田茶产业能继续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树立自身品牌。

  活动结束后,爱喝茶的读者发出感叹,以前只知道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原来莆田也有好茶,今后要多喝“莆茶”,支持本土品牌。对于莆田茶今后的发展,不少读者也提出建议。对莆田茶业颇为关注的读者邱盛说,莆田种茶历史悠久,然而有历史无品牌,令人痛心。莆田茶种植形成规模,但多数茶企并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更谈不上自身品牌建设。天林茶业在产业链方面带了好头,茶山规模、生产基地、连锁经营等发展模式树立了发展典范,还担负起海峡茶叶交流协会行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