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牧场直接经济效益每亩达7093元
2017-05-24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渔业报

  广东是最早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试点和增殖放流试验省份之一。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著名水产专家冯顺楼多次建议大力投放人工鱼礁,实施耕海牧鱼,开创渔业新局面。他在《建设海洋,增加海力》一文首次提出“海力论”,认为要象提高土地生产力一样,着力提高海洋生产力(简称“海力”),提高海力的主要措施是建设人工鱼礁、藻礁等。据统计,广东省通过人工鱼礁的建设,以礁区为载体,带动了刺钓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的发展,支撑了渔民转产转业,促进了渔民增产增收,促进了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比未投礁的一般渔场每年增加渔获量38万吨。

  在人工鱼礁区中,刺网渔船每年经济效益达到18万元~30万元/年船,钓业渔船年经济效益达到18万元~32万元/年船。采用资源增殖评估方法和海洋牧场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模型进行计算,已建成的人工鱼礁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每亩达7093元。全省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正在兴起,从事休闲渔业人数732人,休闲渔业年产值9720万元,吸纳转产渔民人数318人,促进了渔民转产增收。

  积极探索,创新理念。广东省探索提出了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必须做到“五个优先、五个结合”。“五个优先”即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综合开发示范点优先,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破坏严重急需拯救的海区优先,保护特殊海洋物种和海洋水产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先,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休闲渔业产业见效快的优先,试点先行与市、县配套积极的优先。“五个结合”即人工鱼礁建设要坚持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带动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国土整治和修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综合利用和依法管海用海相结合。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六个防止”即:防止简单化,防止分散、不成规模,防止礁体移位,防止重开发轻保护,防止布局盲目性,防止只靠自然增殖。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省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深入沿海各地,走渔区、上渔船、下渔排、进渔家,召开渔民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恢复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把脉开方。沿海各市领导不仅参与人工鱼礁的规划论证、投放仪式,还深入到施工现场检查礁体的质量。全省人工鱼礁建设形成了层层有领导、事事有人管的抓落实局面。

  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在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过程中,先后制订了《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审批要求》、《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等规章制度,对人工鱼礁选址、礁体设计、工程施工、验收、投放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了防止在人工鱼礁礁体制作上出现少做多报的行为发生,并利于对礁区的不同礁型的效果监测,广东省在人工鱼礁礁体上安装了礁体序号牌。在礁体投放前,由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深入到施工现场对礁体逐一点数,对礁体质量抽测验收,合格后方能投放。为加强礁区管理,确保当地渔民群众海上作业安全,在礁区附近的近岸及渔船相对集中的港口、码头,设置警示牌,标明礁区的经纬度,以防渔民误入礁区发生事故。

  礁体设计,确保效果。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系统工程,涉及水产资源学、鱼类行为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海洋动力学、材料科学和水工设计等多个学科门类。在礁体设计与选型过程中,提出了“高密度、生态型、多样性”的理念。所谓高密度,就是每一个礁区的布局不能单纯追求大,必须根据该礁区底栖生物的特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缩小礁体与礁体之间的投放距离,增加密集度。所谓多样性,就是每一个礁区的礁体选型必须符合该礁区底栖生物的特征,礁区礁体类型应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以礁体的多样性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培育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所谓生态型,就是礁体的选材必须是经济、耐用、环保,对海洋不会造成污染,有利于海洋生物快速附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