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新闻·福建三农网7月9日福安讯(何忠军)福安穆阳苏堤线面,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你肯定不知道这根小小的面条拥有长达近700年历史,而如今在苏堤全村人的努力下,却把它做成全村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这对一个只有7000多人(其中外来人口1000多人)的小村庄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深厚的文化底蕴助推产业发展
苏堤村位于福安市穆阳镇,历史底蕴悠长,被誉为闽东第一村,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黄氏辗转迁入建立了苏堤村。苏堤村背靠狮岫山,面临穆阳溪,地处穆阳溪下游,地理位置良好,古系闽东北与浙南交往的必经之道,也是古时穆阳溪水运的终端码头。苏堤村是穆阳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共有耕地2283亩,林地6000多亩,茶果面积1380多亩。有25个村民小组,正式的党员105人,村两委成员12人,村财收入30多万元。村内现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福安三中苏堤新校址也已完成征地清表及围墙计划12月动工建设教学楼;村内老人活动场所及广场舞健身场地、健身设施也在逐步建设当中;苏堤主街道已颇具商业规模,该街贯彻苏堤头、中、尾,店面近百余家。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五显宫,迄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千年古榕,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夫第、黄氏宗祠、黄烽将军故居等众多古民居、古宅院,还有许许多多流传下来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苏堤村的名片,都是苏堤村旅游、观光开发的重点方向。
苏堤全村有常住人口1700多户,其中有1000多户、2000多人从事线面生产, 2010年成立华盛线面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1年穆阳线面成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线面产业已经成为苏堤村的品牌产业。
除了线面加工外,苏堤村的茶叶、水蜜桃等农林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初具规模,为村民增收致富又添了一条好路子,涌现出了兴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穆阳茶人等一批优秀的茶产业本土企业,村集体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外出务工青壮年人数减少,甚至出现回流态势,为苏堤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发展规模还需更多的政策支持
苏堤村发展到现在,除了苏堤人自己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的走访过程中,看见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据当地村支部书记介绍,苏堤线面虽为苏堤村传统产业,但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的生产模式、以个体户为主的销售方式普遍存在,线面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问题急需解决,而镇政府计划建设苏堤线面观光文化产业园二期工程,也因土地原因一直无法动工,村里正规划协调上级有部门给与临时农业设施用地,作为厂房建设,推动苏堤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而作为打造传统村落的主要文化源,苏堤拥有大夫第、黄氏宗祠、黄烽将军故居等众多古民居、古宅院,但苏堤村未申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苏堤整村规划也还未制定,新、老房子错综复杂,可利用面积较小,但保护苏堤古民居同样刻不容缓,保护古民居与群众急需建房的刚性需求相矛盾,无法大规模修缮古民居,是村里现面临最大的问题,镇政府也在配合村里积极探索寻求相关政策支持。
积极探索结合政策再创新辉煌
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苏堤人一方面在努力寻求更多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却在靠自己努力发展。穆阳镇党委书记连坚告诉,近年来我们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加强村建设规划,加大整治力度。村内各建设项目均严格按我村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批,并依法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重新规划的村房屋,整体做到错落有致。村内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垃圾投放点、中转站、焚烧厂也都建设完毕,并结合国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契机,我们镇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还将依托苏堤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不可多得的文化底蕴,制定合理的开发方略。加快进度完成线面观光文化产业园二期,推动苏堤线面品牌建设,力争一村一品创新特色,让苏堤线面路走得更远,大力改变线面产业各自为政的乱象。在镇政府跟村两委的努力下,将线面延伸产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产业格局,形成规范的产业链,突破苏堤线面产业发展的瓶颈。
下一步镇政府还将把穆阳镇养老院、穆阳溪苏堤段整治等各项民生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推动文化名村和传统古村落的建设,努力把苏堤打造成为拥有红色教育、文化、休闲、宜居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