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餐桌上的变化,从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的不断丰盛、丰富,就能够看到农业科技的变化和进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自我介绍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把的“胃口”吊了起来。
这场关于一产的科技话题,因为和老百姓的餐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来了各界的格外关注。
10月21日19时,十九大新闻中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举办第五场集体,邀请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灵玲,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凌继河5位代表回答提问。
良种:中国优质小麦非常有希望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又创单产纪录,让全世界进一步领略到了优质“种质资源”的魅力。
但是杂交稻领域的世界领先,却让我国小麦品种遭遇到了“尴尬”一问。有媒体在现场提问时说,中国是小麦生产的第一大国,每年却仍要大量进口优质强筋小麦。
“不缺传统农品,缺新特优产品;不缺规模,缺竞争力;不缺投入,缺产出。”曾经掣肘中国农业发展的三大“卡脖子”问题,如今是否还在,又该如何解答呢?
“我们国家过去主要是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对品质重视的不够,西方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开展品质研究,而中国是在1985年前后才开始的。”何中虎坦陈,我国优质小麦育种走过一段弯路。
不过,在过去的5年,我国小麦育种在前沿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据统计,我国小麦2016年的种植面积是3.6亿亩(2400万公顷),单产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总产量1.28亿吨,占全世界产量的17%,居全球首位。何中虎说,如今中国小麦育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觉得中国的优质小麦非常有希望。”据何中虎透露,最近我国新育成了中麦29和中麦578两个小麦品种,而且已经跟隆平高科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质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唐华俊说,包括种质资源交换在内的国际合作是全球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有国家农作物资源库,储藏有40多万份种质资源,其中15%左右是国外来的,85%左右是我们自己的,而美国种质资源库超过50万份,大部分来自国外。以此为参照,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互惠互利,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作出贡献。”
良田: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2月5日,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从量到质的转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农田。一直以来,我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在不断向土地要产量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却呈现出退化趋势。
没有高质量农田的滋养就产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凌继河在分享自己的“致富经”时,就提高了“良田”这个关键字眼。
“像今年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拿出200个亿,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基本建完。我们公司也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凌继河说。
据沈玉君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还有包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修复等等这些领域已经研究推广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模式。
沈玉君说,我国部分地区的耕地有机质在不断下降,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它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国家每年畜禽粪污大约有38亿吨。到目前为止还有40%没有有效利用,畜禽粪污既产生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资源浪费,如果将这些畜禽粪污转化成能用的有机肥还到农田中,既解决了耕地有机质提升的问题,又解决了粪污的污染问题。
良法:设施农业突破环境和资源限制
如果说良种是核心,良田是基础,那么良法就是手段。
据唐华俊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6年已经超过56%,同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目前,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的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还体现在设施农业领域。据魏灵玲介绍,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增长得非常快。
据统计,目前国家的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了410万公顷,产值也有9800亿元,创造了4000多万个就业岗位。设施农业为国家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设施农业能够突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是高效生产的手段。”据魏灵玲介绍,设施农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为国家菜篮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魏灵玲表示,我们一方面注重自主创新和原创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搭建国际化、开放的科研平台,与国际上更多科学家一起搭建集成、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体系,推动国家设施农业基础性研究的发展。
“怎么打通实验室科学成果到应用单位的‘最后一公里’,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时候并不了解市场。”魏灵玲说,自己很欣喜地看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来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相信在十九大以后,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喜欢创业的、喜欢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走出科研一线,投入到市场中,从市场获得需求,反过来反哺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实验室的转化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