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生态文明的莆田探索
2017-10-26   作者:   来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依山面海,区位优势独特,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该如何作为?“我们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勇于担当、先行一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乡、保护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党的十九大代表、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在接受本报时这样表示。

着眼前沿与后劲、顺应天时和地利、立足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莆田市充分运用“生态+”的融合模式,把生态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全域旅游、环境美化、水域治理及产业扶贫等方方面面,探索出一条契合地方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生态+产业”:在发展绿色产业上作示范

近日,落户莆田的和润集团粮油加工项目专用码头(4-6#泊位)的岸线报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继和润集团之后,三林集团五洲食品粮油、台湾明新食品、正大集团水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也有望在东吴临港产业园落地。未来,湄洲湾北岸将成为一个绿色环保的大型食品加工基地。

莆田市发改委主任王世文介绍说,这个园区原先定位是发展浆纸纤维产业,先后有4个浆纸类项目规划布局在东吴临港产业园,合计总投资574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年税收可达49.4亿元。据测算,这4个项目投产后,每天约需40万吨淡水,排放污水约35万吨,且硫化氢、二硫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将接近该区域环境容量极限,势必会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一边是巨额投资对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一边是项目投产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如何取舍?莆田市委市政府对此定了调:要牢固树立“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路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技术创新、生态环保为导向,多上对环境压力小的项目。

这是莆田大力实施“生态+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莆田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风力能源、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如在秀屿LNG产业园,充分利用LNG冷能优势,创新性提出了打造冰雪小镇概念,策划生成冰雪文旅、旅游集散、冰雪装备、冰雪赛事、反季节农业等项目,形成以冰雪赛事、冰雪文旅为核心的亚热带冰雪小镇全产业链。目前,冰雪小镇已完成规划编制,并列入冬奥会推广展示项目。同时,充分利用海岸资源优势,探索实施“风电+养殖”模式,研究以海上风电场桩基为载体实施立体生态养殖,实现集发展鲍鱼、风电和LNG等清洁能源、海上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

发展的一大亮点。位于秀屿区东庄镇的4000多亩的胜利盐场被改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按照“大循环+小循环”模式,在已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废物处置厂、秀屿区污水处理厂和正在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危废综合处置等项目基础上,策划了一批循环产业项目和配套基础设施,延伸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了具备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的生态园。华峰集团针对当前纺织品回收循环利用难题,研发了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回收利用技术,有效降低了纺织行业资源消耗,减少了废弃纺织品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延伸了上下游产业链,集团“一揽子项目”还被列入“美丽莆田行动计划”重点攻坚项目,全部达产后产值将超300亿元。

 “生态+宜居”:在城乡一体化上作示范

在莆田城区,大公园星罗棋布、小公园(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而沿溪、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而修建的慢行绿道,更成为打造美丽、生态城区的一道风景线和一个宜居城市的展示窗口。

今年初,全长约3公里北渠绿道二期工程投入使用。这条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铺就的绿道,安装了70盏仿古路灯,并配建休闲长廊、公厕、坐凳、树池等,同时保留了荔枝树、景观石,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绿色延伸,成为莆田城区绿道建设的典范。

 “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绿道建设中,不仅让绿道展现‘绿色宜人’的景观,更打通了城区生态系统的‘脉络’。”莆田市园林局长林天明介绍说,修建绿道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不破坏地质、地貌,不破坏原有绿化,不破坏水利农田设施,建成后不仅成为市民的休闲健身之道,也成为文明传播之道、旅游观光之道。

近年来,莆田市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去年,全市共实施绿化项目153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79%,绿化覆盖率43.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69平方米。今年,全市共安排绿道建设项目44个,总长度约107公里;到2020年,全市绿道网建设将达到1000公里。

城区变绿变美了,广大农村怎么办?

 “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和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莆田以‘田园风光、都市生活’为主线,从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主美丽乡村‘1.0版’,到以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的幸福家园‘2.0版’,再到以生态产业为引领的特色小镇‘3.0版’,探索出具有莆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道路。”莆田市发改委主任王世文说。

美丽乡村“1.0版”就是让农民生活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如今,农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排水;村民进城上班可以坐公交车;村民像城里人一样每月缴卫生费,垃圾的清扫、转运和处置有专人负责了。

幸福家园“2.0版”就是让农村就近城镇化、农民就地市民化。在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过程中,莆田市从“幸福家园”试点村建设入手,总结形成了一批建设模式并成功推广。如,以荔城后黄为代表的“文化传承”模式,不触动占有全村68%的生态用地,打造别具特色的“园林式”村庄;以涵江蒜溪片区、坪盘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模式,就地取材,打造“小桥、流水、人家”意蕴的特色村落景致,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目前,莆田已探索出文化传承、乡村旅游、拆旧建新、以企代村、整村搬迁、土地流转等6种“幸福家园”模式。

特色小镇“3.0版”旨在推动小镇景区化、景区园区化、园区专业化。目前,莆田市制定了《莆田市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建立了“一个特色小镇、一个管委会、一个开发公司、一个产业基金、一套政策”的“五个一”机制,全力打造全市11个各具特色的小镇和3个风景名胜区。

 “生态+旅游”:在推进全域旅游上作示范

今年国庆假期,莆田市共接待游客330.76万人次,同比增长36.48%;实现旅游总收入16.43亿元,同比增长37.6%。

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得益于莆田实施“生态+旅游”战略。

景区创A提升工程彰显生态之美。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着力推进“妈祖文化+生态旅游”,精心策划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等系列大型节事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旅游业态群;九鲤湖通过开辟第二步行道、新建酒店等,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游客面前。

拓展乡村旅游生态元素,让乡村游成为新时尚。今年国庆假期,地处偏僻的山村、海岛,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和自然的海岛景观,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田园观光、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市民和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观光,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典型。涵江区大洋乡笛韵森林人家利用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建成集餐饮、住宿、会议、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山庄;秀屿区后海垦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渔村旅游景观。目前,全市已打造乡村旅游休闲集镇8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7个,闽台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个、试验基地1个,乡村旅游青年创客基地2个,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8家。

融入生态,治水也能造出景观。

东圳水库是莆田人民的“大水缸”,从2014年起,莆田市就对东圳水库水环境开展综合治理,先后投入了13亿元对东圳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居民实施整体搬迁,去年还启动了《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如今,水库的水质得到保护与提升,库区周边也变成生态公园,成为群众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莆田水系发达,母亲河木兰溪贯穿全境。在治水过程中,将防洪、生态、文化保护融为一体,把内河打造成景点景区。这是莆田市探索并推广的治水模式。近年来,莆田市全面启动城区内河治理及乡村河道清水工程,规划治理南北洋生态水系200公里。在采取清淤、清障、拓宽、护岸等措施恢复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时,实施沿河截污及园林绿化工程,如今,莆田城区的延寿溪、护城河等9条内河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荔林水乡特色。

如今,莆田市被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荣获“2016创新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逐步实现从水治理到水文化提升的飞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