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水稻田里的“两减两增”
2017-11-08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一块水稻田里的“两减两增”


 

    吴国明研究员在查看新品种在水稻制种基地的生长情况。

 

    本报何烨

 

    金秋十月,北方已渐生寒意,而南方也要进入收获的季节。在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示范基地里,看到,上千亩正处于蜡熟期的水稻,黄橙橙的稻穗深深低着头,而剑叶却高高直挺,不到十天,他们将成熟收割。能够想象,那将是一幅热闹的丰收图景,空气中仿佛能闻到粮食的香味。

 

    王家井镇新南村的这片水稻田,核心区有350亩,也是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协同创新联盟的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单季稻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是今年联盟实施的七大创新任务之一,以高产优质籼粳超级杂交稻新品种“春优927”品种为载体,摸索与创建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绿色高产优质水稻种植技术模式。那么集成技术的效果如何,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良种与良法配套增产增效明显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三大粮食作物中,作为主要的口粮品种,水稻产量占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近40%。目前,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还是依靠水稻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推进我国水稻单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在这次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现场会上,了解到示范田选用的品种是籼粳杂交稻“春优927”,该品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2017年通过浙江省审定。据测产,示范区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了1017.9公斤,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925.3公斤,比2016年增产40.8公斤。

 

    “春优927”的良好表现不仅来自于品种的优质,还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绿色高产优质水稻种植技术模式,这一技术模式包含了10项核心技术,都是来自创新联盟的技术成果。这10项核心技术分别是: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秧技术、精准播种与机插技术、机械精量直播技术、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减肥增效施肥技术、水增氧灌溉技术、“三防两控”病虫害防控技术、“一浸两喷”稻曲病防控技术、“即插即用”杂草防控技术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水稻联盟秘书长倪建平介绍,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一是技术要领简单易学、易掌握,二是不增加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投入产出比大,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四是适应单季稻品种特点与农民栽培习惯,五是有利于促进单季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据了解,技术模式示范实现了水稻生产的“两减两增”,肥料和农药分别减施10%和30%,而亩产量和效益分别增加40.8公斤和168.1元。

 

    农机与农艺结合全程机械化省工节本

 

    一架无人机几乎贴着稻田直线飞过,药水随着飞机便直接喷洒在水稻上。这是在示范项目的现场看到的场景。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从手工作业向机械化转型升级,意味着耕作和收获都要基本实现机械化。

 

    “我国水稻生产长期采用精耕细作和手工种植,这依靠的是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来支撑,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因此机械化才是现代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技术集成项目负责人朱德峰说,“水稻机械化的关键是机插秧,而目前来说,我国水稻的机插秧水平并不高。”农艺如何与农技结合,在现场,科研人员为我们展示了一些适应机插秧的新技术。

 

    水稻叠盘出苗育供秧技术,采用一个叠盘暗出苗为核心的育秧中心,由育秧中心集中完成育秧播种和出苗,而后将针状出苗秧连盘提供给用秧户,由不同育秧户在炼苗大棚或秧田等不同育秧场所完成后续育秧过程的一种“1+N”的育供秧模式。这项技术克服了传统水稻机插育秧容易烂种烂秧、秧苗质量差等问题,育出来的秧苗质量好,成本和风险低,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化服务发展,推进机插技术应用和推广。

 

    “我们这种轻型无土基质可以为秧苗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减少取土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秸秆资源,可供育秧工厂、大棚、露天等多元化场所(大田、水泥地等)育秧。”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张均华说。她所说的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技术也是为了实现机插秧而研发的一项配套技术,在东北利用玉米大豆秸秆,在南方利用水稻秸秆,在广西利用甘蔗甘蔗秸秆作为秧盘的基质,操作简单还省工节本。

 

    而由朱德峰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则研发出针对传统毯状秧苗机插的问题,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的机插秧苗,结合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的特点和优势,实现钵苗机插,通过精量定位播种,降低播量,节约30%种子

 

    生产与生态协调减肥减药更环保

 

    在水稻田的边缘,还看到几排不同品种的菊花和芝麻,有的开黄花,有的开红花,和黄色的稻穗、绿色的稻叶相互掩映,煞是好看。这些菊花和芝麻是科研人员特地种在这里的,不仅让农业生产营造出美丽乡村的效果,更有植保的作用。科研人员告诉,芝麻、菊科等蜜源植物的种植,使天敌种群数量提高了30%,是科研人员进行绿色生态防控的重要手段。

 

    在田埂上,还发现了自动虫情测报灯、太阳能杀虫灯、飞蛾诱捕器等虫害防控措施。此外,工作人员还通过投放稻螟赤眼蜂卵卡等生态调控与理化诱控手段,诱阻和控制稻蓟马、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虫害发生,这就是实现了水稻病虫害防治轻简、绿色两大发展趋势。

 

    农药、化肥减施是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水稻减肥增效施肥技术中,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还田、机插侧深施肥、缓释控释复混肥、推荐施肥等措施,减少氮肥施肥量10~20%,提高氮肥利用率10%左右,同时提高产量5%。经统计,通过上述绿色精确防控措施,降低了化学农药用药量,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农药及人工成本。农药平均每亩使用3次,比农户自防田减少1.2次,人工成本减少18元/亩,农药成本减少7.41元/亩,总成本减少25.41元,节本15.22%;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155.5克/亩,比农户自防田减少220.9克,农药减量58.69%。

 

    根据“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绿色生产目标,通过利用节水增氧灌溉技术,按照水稻生长时期的水分需求,制订定时定量的指标进行灌溉,仅这一项技术就可实现灌溉用水20%。

 

    通过这10项核心技术的应用示范,增产增效明显。据了解在南方单季稻、双季稻地区、东北稻区、南疆垦区和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域,创新联盟集成了适合不同区域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大力提升了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全力促进各区域水稻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生产能力。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在现场会上说,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为建立高效生产技术协同攻关网络,推动解决水稻提质增效技术难题,建立了综合性的创新研发与服务平台。希望通过联盟成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探索构建出更加有效,更具特色和更有影响的绿色增产增效创新模式,为中国水稻产业撑起一片蓝天,形成支撑现代水稻产业发展的标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