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符合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科学诠释。我们应深刻理解、认真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培育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绿色消费是顺应当前发展阶段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消费。当前,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尚未形成,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又兼顾人类身心健康的绿色消费。积极培育绿色消费,既是顺应消费革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要求,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是培育绿色消费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等评价平台互联互通,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重点宣传活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消费的基础上,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在学生、教师、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好绿色节能生活观念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开展好节能降耗主题宣传活动。
着力增加绿色消费的供给
随着我国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而供给体系(特别是绿色供给规模和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需求,再加上绿色产品缺乏权威认证和标识、尚未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价格过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未来,要把提供更多优质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要大力支持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方面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资源环境效益。二是大力优化绿色供给结构。在生产上推动企业减少有毒、有害、难降解、难处理物质的使用;在销售上严格执行“限塑令”,鼓励无毒、无害、可降解、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绿色包装;在管理上健全绿色产品信息收集、分析、交换、发布制度,使信息采集、传输和发布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丰富绿色产品的供给结构。三是建立健全绿色流通渠道。大力推广利用“互联网+”促进绿色消费,同时,企业还可以使用绿色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设立绿色专卖店等,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
着力建立绿色消费长效机制
发展绿色消费任重而道远,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政府在这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要制定长效机制,保障绿色消费有效实施,包括价格、税收、金融上的激励以及法规、标准、监管上的约束。比如,通过对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价格补贴,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对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或产品,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金融业机构要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指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此外,还要健全法规约束,增加绿色消费有关要求,明确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政府机构等主体应依法履行的责任义务;完善标准体系,扩大绿色产品标准覆盖范围,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做好计量检测、应用评价、对标提升等工作;加强质量监管,可考虑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循环、低碳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监管。(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