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农民工粮食需求研究》书籍发布会”,与会专家30余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研讨会首次发布了《中国农民工粮食需求研究》一书。该书从城镇(户籍)居民、农民工和农村居民“三元”结构的视角对我国粮食总需求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粮食需求的低估程度,为科学把握全国粮食总需求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巡视员冀名峰认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托管是众多模式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通过城里人下乡、资本下乡、人力资源下乡,不断壮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在不流转经营权的条件下,把生产作业的关键环节部分或全部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通过规模化经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姜长云表示,我国国情决定了小农户在较长时期内会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生产组织形式,因此对于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化大市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融合,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目前生产性服务组织对普通农户的带动作用还不够。
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除了需要解决好乡村地区的问题外,还必须特别重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占到总人口的20%,农民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群体,我国人口结构也不再是简单的城乡“二元”,而成为“双二元”,即在城市出现了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城市二元”结构,目前城镇(户籍)人口、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口,分别占到总人口的35%、20%和45%。农民工这一群体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从事的工作多数为体力消耗较多的行业,因而在研究消费或需求时,必须对其予以专门考虑。根据《中国农民工粮食需求研究》的结论,2013-2014年全国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量(包括口粮和畜产品消费折粮)达到456.77千克/人,比城镇居民高34.03%,比农村居民高51.87%。
《中国农民工粮食需求研究》一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揭示了我国粮食需求被低估的程度。该书认为,过去多数对全国城乡居民粮食需求的估计主要是将农民工视为城镇人口,然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居民人数和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计算,由于农民工粮食消费比城镇居民高34.03%,因此如果按照2015年2.77亿农民工数量计算,则全国粮食需求量被低估了317.7亿公斤,相当于同期粮食产量的5.23%,相当于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即1951.56万吨)的1.63倍。这也较好地说明了虽然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进口依然强劲,对于我们科学认识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金三林说,对农民工粮食需求的研究,既是粮食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也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粮食需求的底数不清,那么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就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未来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关注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趋势;同时深入研究农民工代际结构的转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和就业行业等的变化。
中国目前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因而社会矛盾主要还聚焦在“三农”问题上。而农民工是连接城乡的纽带,促进城乡发展,也需要从这一纽带上想办法,最终实现城乡的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经济分社社长赵刚说,有关农民工、粮食、消费需求的论文专着很多,但关于农民工粮食问题的书比较少,本书填补了农民工粮食问题研究的空白,丰富了农民工和粮食问题的研究成果。赵刚还从出版编辑的角度提出了本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相关建议,认为未来还可以继续开展后续研究,包括农民工的就业、子女教育和住房等市民化问题。
与会专家表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如既往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