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脱贫攻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伟大壮举。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帮扶,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和贫困人口已经率先脱贫,剩下的都是受多个不利因素制约的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通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努力来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确保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断迈向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
首先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差。脱贫攻坚需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在贫困人口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织保障。由于脱贫攻坚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只有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才有可能形成合力。目前形成的五级书记一起抓,贫困县主要领导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前不能离岗的工作机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坚持大扶贫格局,多部门参与,多种措施并举,彻底改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各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贫困陷阱。单一的扶贫措施对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是没有效果的,必须综合治理。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脱真贫、真脱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将扶贫对象精确化,扶贫措施精准化,扶贫效果显性化。通过有控制的民主评议等精准识别方式找准扶持对象,查明致贫原因,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做到应扶尽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通过精准帮扶根除致贫原因。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重点发展产业和帮助就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实施移民搬迁,同时进行产业和就业扶持;因病致贫的贫困家庭通过综合性医疗救助来降低医疗负担,维持基本的健康水平;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扶贫来减轻教育支出,保证学龄儿童能够上得起学,获得与自身能力相符的教育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则重点通过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措施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关注后代的发展。通过科学独立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杜绝虚假脱贫和数字脱贫,使脱贫成效和摘帽退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脱贫攻坚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和扶智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这两方面的问题,使脱贫具有可持续性。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物质扶贫往往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却可长期见效。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短期脱贫,再度返贫的概率也会很大。因此,需要改变目前过于强调物质扶贫,忽视精神扶贫的问题,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对一些生活条件很差的光棍、懒汉主要措施应该是各种形式的精神帮扶,如从改变生活习惯和参与各种扶贫项目开始,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帮扶责任人更加细致的工作,这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扶智就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贫困人口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创收能力。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常规的培训和学习方式对他们的效果通常都比较低。贫困人口最好的扶智方式是“干中学”,必须动用一切可能的途径让贫困人口参与到各种扶贫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干边增强信心和能力。如让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和能人的带动下参与到产业链中从事生产和就业,让有能力的人给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支持,贫困人口只从事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并在参与生产和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能力。
贫困人口随能力的增强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堡垒,必须集中力量攻克。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条件薄弱,贫困程度很深。首先需要大幅度改善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强这些地区与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联系,为各种特色资源的开发提供条件,减少经济活动的成本。其次是重点通过改善社会服务来提升人力资本,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再其次是通过文化建设来增强这些地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