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近几年来,福建着力推动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有机融合,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促进了产业发展、城乡环境、生活品质的转型升级。
“保持水、大气环境质量全优,保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保持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强度全国先进水平。”谈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福建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实现同步,2013-2016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
突出绿色低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多年来,福建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把生态保护优先贯穿到各类规划、具体项目和日常工作中,推动产业发展建立在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创新驱动的基础上。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深化山海协作八条意见。在项目引进上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优化石化、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印染等七类产业布局。引导沿海加快产业集聚,山区重点保护生态,努力做到资源集约利用、污染集中治理。
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十二五”期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省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均居全国先进水平,化学需氧量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的一半。综合运用阶梯电价、等量淘汰、财政奖励等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32.5%。
提升产业发展绿色化水平,对服装、食品、制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加大环保技改力度,不断降低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
对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严格的能效、物耗监管。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7%,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二产。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连续17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将工业项目的产业类型、用地定额、建筑容积率与地价相挂钩。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突出民生环境,建设美丽福建、宜居家园
福建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应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对各地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一季一督查。
强化水污染防治,省长担任总河长,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740条河流都配置了河长。流域内每个村都设置了河道专管员,省市县乡4973名河长、13231名河道专管员全部到位,初步实现全省大江小河全部有专人负责。2016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占比为9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7个百分点。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比国家更严格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半完成火电、水泥、钢铁和平板玻璃行业脱硫脱硝,近三年全省淘汰黄标车20.3万辆。2016年,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6个百分点。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率先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抓好涉重金属行业污染整治工作,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完成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开展土壤修复试点,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提升危废处置能力。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和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提升等行动,全省城市绿地率达39.2%,全省超过60%的乡镇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0%以上乡镇建成垃圾转运系统,50%以上的村庄建立了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
突出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注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已有34项形成改革成果。
让考核指挥棒“绿”起来,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取消包括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内的34个县GDP考核指标。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明确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让管控制度“严”起来,实施最为严格的保护和用途管制,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完善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司法机构全覆盖。
让市场机制“活”起来,推行第三方污染治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投资运营等市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模式,2016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161亿元。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640亿元,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
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目前已完成试点面积约17.6万亩,初步测算林农从中直接受益超过3亿元。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投入补偿资金近35亿元,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