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农民需求,让农民学得有劲,学了有用,培训实效才能不打折扣
当下,农民兄弟“充电”的渠道越来越多了。有田间课堂,农技人员现场“问诊”;有技能讲座,业内专家讲解知识。林林总总的培训不少,效果怎样?
在基层,一位种植大户的心声令人深思。因玉米行情低迷,他打算改种高粱、黑豆等杂粮,还筹划上马高粱酒加工项目,种植结构调整,面临难题不少。试种的高粱大片倒伏,找不到对策;高粱酒加工的技术还没完全掌握。虽说县里有农民培训课,可基本都和他的需求对不上路。
一位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也深有体会。常到农村组织培训,发现有的课农民上座率不高。深入了解后才知道,不是农民不想学,而是他们觉得一些培训不解渴、不实用,有的专家讲得太专业,农民听不懂。培训课开了不少,实效却打了折扣。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一支强大人才队伍,农村恰恰是人才“洼地”,农业人才的供给和现实需求存在鸿沟。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尚有很大的缺口。
近年来政府积极行动,加强农民培训,补齐农村人才短板,不断提升农民技能素质。但在实际中,培训与需求还存在脱节问题。一方面,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现代科技正与传统种养环节不断融合,看天种地少了,利用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多了。这些新变化带来新挑战,对农业经营者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农民主体日益多元。既有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也有一腔热血的新农人;既有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也有上规模的新型主体。他们自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对培训的需求存在差异。而时下的农民培训,培训谁靠上级指派,有的人成了上课“专业户”,真正想学的却没有机会。有的培训走形式、摆花架子,看着热闹,作用不大。
提升农民培训效果,要精准对接农民需求。不少培训项目的内容沿袭多年不变,跟不上农业发展形势;师资力量单薄,难以担起授业解惑的职能;课堂形式简单,无法激发农民学习兴趣。农民培训,得在内容上求创新,在方式上找突破。比如有的地方鼓励农民自主申报,提供菜单式课程,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有的地方和科研单位、企业等联合培养,提高培训质量。有的地方把解决现实问题和培训结合起来,在做中学,提高培训效率。
提升农民培训的效果,资源不能“撒胡椒面”,要握指成拳,多渠道增加投入,整合分散的培训力量。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创新培养方式。特别是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发高校、科研机构、教育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让多方力量形成培训的合力。
让农民学得有劲,学了有用,才能培养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