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7年福州市渔业经济总产值1138亿元,比增6.5%。水产品总量252.78万吨,占全省31%;渔业产值534.59亿元,占福州市大农业比重达58%,已由传统粗放型向高效生态型转变、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转移、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产养殖集约高效
福州市水产品养殖面积7.01万公顷,养殖产量约占渔业产量的70%,形成以鲍鱼、海带、南美白对虾、鳗鲡、海参、金鱼等为主导的多个特色优势产业。长乐是全国最大的鳗鲡出口养殖基地,福清是全省南美白对虾的重要产区,连江是全省鲍鱼养殖主要产区。福州市着重鼓励循环水养殖、陆地工厂化养殖、深水大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项目,先后创建27家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09家。在建8家福建省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涵盖标准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渔业种业、水产加工和浅海设施养殖五种类型。
远洋渔业势头强劲
近年来,福州市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和建设“海上福州”的重要举措来抓,出台了《福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十条措施》,持续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2017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24.92万吨,比增42.27%,占全省58%;产值20.21亿元,比增14.30%,占全省62%。截至目前,全市投产远洋渔业企业13家。渔船作业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三大洋公海海域,以及印尼、缅甸、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毛里塔尼亚等20多个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在东盟、非洲国家建成5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5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集捕捞、维修、运输、补给、加工、养殖、育苗、饲料、销售于一体的海外渔业发展体系。
水产加工精深发展
福州市水产品加工业着眼于发展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向宽领域、精深化加工发展,规模、质量历年均居全省前茅。2017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159.54万吨,比增2.77%,占全省43%;产值299.38亿元,比增4.06%,占全省33%。鱼糜制品、藻类、对虾、烤鳗、鲍鱼等“五大水产加工品”均占全省2/3以上份额,鱼糜制品、烤鳗、鲍鱼产量产值位列全国前茅。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企业12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5家。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的水产品现货交易市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量200万吨,交易额300亿元。
休闲渔业崭露头角
福州金鱼是福州的一张“烫金名片”,全市拥有观赏鱼养殖场50多家,其中规模养殖场20家,80多个品系,以兰寿、熊猫、蝶尾等为主,主销上海、广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年销售额4亿多,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2018年,福州金鱼作为福州两大城市名片之一选送北京天安门东地铁走廊进行展示,在历年来国内金鱼比赛中屡创佳绩。通过利用滨海、滨江区位和水产资源优势,鼓励各地结合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打造出一批集垂钓、游乐、观赏、餐饮、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全市累计认定了21家省级水乡渔村和27家市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福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海洋美食之都”称号;全市8家水产企业产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2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称号,1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称号,29家企业产品获评福建名牌,37家企业产品获评省著名商标;连江鲍鱼、漳港海蚌等9个特色品种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州金鱼、福州烤鳗等7个品牌获评“福建十大渔业品牌”,同时打造了“10+1”福州市级渔业品牌,福州作为“渔业品牌之都”的地位逐渐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