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乡村振兴关键在留人引人
2018-03-15   作者:   来源:农情

3月8日,全国政协第二场会——政协委员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在回答第一财经提问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

  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5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然而,目前农村在乡村振兴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目前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一些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对这些地方而言,实现产业振兴精准落地压力会比较大。

  陈晓华表示,要大力培育新主体和新农民,既要留人,也要引人。同时从现在开始就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考虑优化村庄布局问题。

  留人引人

  对于乡村“空心化”的现象,陈晓华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它是城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前,都出现过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近五年来,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累计接近8000万,他们由农民变成了城镇的居民。今后一段时间,农村人口的转移、进城落户还会增加,可以说这是一种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人走空了,没有了人气,仅靠留守的老弱妇孺,这个村肯定是搞不好的。所以对这个情况应当重视,不能消极对待,否则乡村振兴也好,产业兴旺也好,就要落空。”陈晓华说。

  要解决“空心化”问题,陈晓华告诉,首先要大力培育新主体和新农民,既要留人,也要引人。

  “要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特别是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的实用人才,通过他们来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搞好村庄建设。所以这些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新型农民的培训,对解决这个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要通过各种政策,把外出的能人引回来,把城里的人才引下来。要吸引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去创新创业。”他说。

  陈晓华说,实际上这几年已有约700万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从事新产业和新业态,搞得风生水起,给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这种趋势应该积极扶持和引导。

  目前农村小农户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经营较分散等难题,如何让小农户更好地与现代农业相衔接?

  对此,陈晓华在回答现场提问时表示,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和联合,通过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解决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和干起来不合算的问题。这种联合形式多样,可以是生产某个环节的联合,也可以是全国性的联合,可以是劳动的合作,也可以是资金和技术的合作,这个完全应由农民来选择。

  “另一方面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际上目前很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把他们带入市场,也可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的形式来保证他们的基本收益,发展连片种植,实现规模化。还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实行保底分红来实现利益连接,这种带动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利益连接的机制,让农民能够从产业的发展中分享到增值收益。”陈晓华说。

  优化村庄布局

  陈晓华对第一财经表示,想要留人引人,还需要优化村庄布局。

  他说:“实际上随着农村人口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村庄的变迁,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就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考虑优化村庄布局问题。对于有条件的村,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对于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庄要加以保护,对于没有生存条件的村庄恐怕就要易地搬迁。所以通过这些举措,就能把人留住,把人引下来,就能把产业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6日,在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重点在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支撑和保障等三个方面着力。

  其中,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张勇表示,围绕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及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确定重点任务。

  在强化支撑和保障上,张勇表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首先要强化人才支撑,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人才。同时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还要加大资金投入,除了中央资金支持之外,还包括社会资金、金融资金,这样使乡村振兴能够有一个“人、财、物”的保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