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大自然对厦门的垂爱,那么,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就是厦门人一直努力的成果。
1月21日—1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王春生介绍了海洋垃圾治理的“厦门模式”。
近年来,厦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贯彻“陆海统筹”理念,实施“海陆联动、河海共治”,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在治理海洋垃圾方面,厦门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厦门模式”。
亮点1 建立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垃圾防治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合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同时,为应对恶劣气候条件下海漂垃圾的应急处置,成立了应急处置协调小组,办公室挂靠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形成了海洋部门牵头,环保、发改、水利、市政、建设、经信、科技、教育、农业、港口、海事等多部门参与的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格局。
通过制定《厦门市生态文明评价考核办法》,各行政区、市直各部门落实厦门湾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作,包括海漂垃圾治理工作,将其纳入生态文明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进度,有效推进了厦门海域污染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亮点2 率先实现海漂垃圾预测预报
去年,厦门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评估与防治技术业务化的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对入海垃圾进行了细致调查,尤其是对微塑料垃圾进行了分析,摸清了厦门海域海洋垃圾的来源、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等数据,分析了恶劣气候条件下进入厦门海域的垃圾及其影响,建立了厦门海洋垃圾数据库,为开展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持。
同时,厦门开展了九龙江入海垃圾漂移轨迹预测预报研究,建立精细化三维海流数值业务化模型,开发厦门海漂垃圾GIS辅助决策系统,对九龙江入海垃圾的漂移时间、漂移路径、漂移位置、分布区域进行预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每日对流域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预测预报。从2017年7月起,预测预报结果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向社会发布,不但满足了公众对海漂垃圾的知情权,更为海上环卫部门组织部署收集处置力量提供了依据。
亮点3 建立全面垃圾收集处置机制
通过陆源控制、沿岸保洁、海面收集、无居民海岛清理、入海口拦截收集等体制机制的建立,再加上漳州龙海市北溪、西溪、南溪三座堤坝前的拦截收集等多道关口把关,厦门目前形成了海洋垃圾防治的“厦门模式”。
厦门市很早就有专司海漂垃圾收集、转运、处置的海上环卫站,保洁海域达62平方公里,年清理海洋垃圾量在1900吨以上。2017年,厦门又成立了海沧区海上环卫保洁队伍,负责入海口、海沧港区海域和无居民海岛的垃圾收集转运工作。其他各区也加强了海漂垃圾收集保洁工作,不定期对各区海域进行处置。在沙滩、岸线,各区环卫部门每日早晚两次对辖区沿岸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去年,厦门还成立了市海漂垃圾应急处置协调小组,制定《厦门湾海漂垃圾应急处置预案》,应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海漂垃圾应急处置问题。
亮点4 实施“河海共治”
在解决海洋垃圾问题上,厦门树立了“陆海统筹”理念,实施“河海共治”措施。
2015年4月,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厦门市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中,提到“做好海漂垃圾清理工作,维护厦门海域水面整洁”的要求,提出了多部门配合,落实全海域保洁,实现海漂垃圾全处理措施。
2017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厦门市九龙江-厦门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三大任务、35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实施海漂垃圾治理,进一步落实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合作“伙伴城市”工作,推进九龙江上游垃圾拦截,减少九龙江沿岸入海垃圾,完善海上环卫机制,逐步扩大海上保洁范围等措施,并明确了责任分工。
厦门正在实施的“河长制”,也将流域保洁、做好沿河垃圾收集处置工作作为主要措施推动落实。
亮点5 多种活动提升海洋环保意识
编制宣传手册,拍摄主题宣传片,开辟报纸专栏,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广科普读本……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通过多种形式,利用“6·8”国际海洋日、厦门国际海洋周、执法队伍送法上岛进村等多项重要活动,在市民中推广海洋保护意识。
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还多次与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合作,共同推动厦门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及大、中、小学开展海洋垃圾防治科普宣传系列活动、“无痕海洋”净滩行动,通过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从垃圾减量、垃圾回收、垃圾利用等方面开展公益活动。目前,厦门每年由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净滩行动”达上百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