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绿色生产,今年应该不会差”
2018-04-26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本报张振中

  4月18日,湖南省资兴市蓼江镇秧田村种粮大户黎华驾驶着农机进行机插。与往年不一样,他的家庭农场并没有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只是多种了几亩水稻。

  与黎华相反的是,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的盘古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于建起将水稻种植面积减了下来,今年早稻只种了40多亩。芦塘村有千余亩耕地被纳入湖南长株潭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区,适度压减早稻种植面积,替代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黎华、于建起的选择并不是个例,在湖南,不少种粮大户扩大早稻种植面积的速度在今年“降”了下来。除了耕地污染治理的个性因素之外,共性因素是由于今年早籼稻收购价再次下调,从去年的每百斤130元跌至120元,是近3年来降幅最大的一次。

  尽管困难不少、情况不一,但黎华、于建起们做了一个共同选择:放弃常规稻改种优质稻,绿色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走质量兴农之路。

  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压缩面积,替代种植,转型减损

  2018年,是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农业质量年。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市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产区以湖南重金属污染区为重点压减籼稻生产。

  湖南是早籼稻生产第一大省、往年播面和产量都居全国第一,2017年早稻播面有2020余万亩,但今年早稻播面将有所减少。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地区是早籼稻生产的集中区域。但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长株潭地区的170万亩耕地成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的首批试点,确认为试点的的耕地被划为三类:达标生产区、管控生产区和作物替代种植区。

  芦塘村位于污染源之一的捞刀河畔,有千余亩修复治理任务,其中盘古合作社也有几百亩。而在开展修复治理试点以前,芦塘村大部分耕地用来种水稻,只有一小部分用来种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不仅是不晓得污染有多严重,而且2016年以前粮库早稻收购价接连上调,2015年达到了每百斤135元,我们粮农种稻积极性就高。”芦塘村种粮大户于继平认为,如果销路不畅通、成本继续增,再大规模种田就赚不了几分钱。

  对于继平等这些社员、大户的苦衷,于建起听在心里。但作为合作社负责人,于建起一方面要听社员“吐槽”,另一方面要带领社员做好应对的准备。

  “光吐槽还不如顺应形势撸开袖子加油干,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在于建起看来,劣势有两个:一是早稻收购价下调,二是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但从市场角度看,这两个劣势的背后是消费者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转变,普通稻米品种供过于求,相反优质稻米需求增多。既然消费者消费转型了,生产者更要自觉转型。因此,于建起决定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优产优销,将产量高、价格低的劣势转化为产量稳定、品质好、销价高的优势。

  一方面是市场行情倒逼,另一方面是污染耕地形势所致,这两个方面的情况都要求调减早籼稻种植面积。因此在前两年适度调减的基础上,今年,于建起将盘古合作社1200多亩水田继续优化结构,非重金属污染调整区的600余亩地种植瓜果类等老种子特色经济作物,早稻只种了40多亩,调整区种植了近700亩高粱、玉米、红薯等。

  从选种育种播种开始,盘古合作社推行全程绿色生产。即便是早稻,作为盘古合作社的生产大管家,于继平今年也不像往年一样种常规稻,而是全部改种了杂交优质稻品种——株两优189。“以前早稻常规稻都卖到粮库,现在我们村是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来村里的游客多了,需要产好米吃好饭,这个品种口感好、糙米率低,正符合游客需求。”

  于建起介绍,合作社采用温汤浸泡对种子消毒;农家肥有机肥使用前充分腐熟,杀灭虫卵;田间大量采用防虫网、黄板、防虫灯防虫;平时收集的秸秆作为地膜覆盖菜土,既可以防止杂草生长,农作物采收后通过机械翻耕秸秆又作为有机肥还田。

  除了水稻的全程绿色生产,盘古合作社还对其他特色经济作物进行全域绿色种植。“现在种田少了,芹菜等种植多了,但种芹菜也要种出新鲜、种出效益出来。”于建起以合作社承建中华老种子博览园为契机,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都用老种子来栽培,老种子芹菜亩平均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比常规芹菜亩收入高出3倍。

  农业重镇产粮大村:种优质稻,订单生产,节本增效

  蓼江镇是资兴市的农业大镇,而秧田村又是蓼江镇的产粮大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可今年,秧田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有所减退。

  “一头是收购价降低了,另一头是成本上涨了,我们憋在这两头中间透不过气来。”4月18日,刚刚开始机插的黎华叹了一口气。作为秧田村的种粮大户,黎华今年只种了120亩早稻,仅仅比去年多了几亩地。

  今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从去年的130元下调至120元,这样的调价幅度既在粮农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种了几十年田,普通早籼稻一般不好卖,以往都送到粮库里,知道粮库库存多,国家补贴也到了‘天花板’,下调我们有心理准备。但意料之外的是,此次下调幅度太大,收购价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了。”黎华坦言。

  让黎华担心的是,种粮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黎华算了一笔账:当地一般的田,土地流转费要200~400元/亩,农药和种子200元/亩,肥料160元左右/亩,打地收割插秧等300元/亩左右,人工至少不低于100元/亩,今年人工成本涨了20元/亩……按照常规稻800~900斤/亩计算,以今年的收购价只能说赚个几十元甚至收不抵支。

  好在黎华早就预测到了收购价下跌的形势,从去年起,黎华就试种了优质稻,由于米质较好,全部销往米厂,卖价每百斤140元。尝到了甜头的黎华今年将全部早稻改种为天龙1号优质稻。为确保好产好销,黎华还事先与米厂达成了预销协议,进行订单生产。“只要天帮忙,人努力,全过程绿色生产,今年应该不会低于去年卖价。”黎华自信地说。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黎华和刘天红等人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将机耕机收等环节实一条龙全程机械化。“今年又买了新旋耕机,省时、省事、省成本,成本降下来就赚得多些。”刘天红说。

  如何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在资兴、浏阳等地与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交流中了解到,基层农业部门希望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在生产、加工、品牌销售方面多出实招:首先,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逐步扩大优质稻米播种面积,通过优化销售渠道、提高销售单价,增加种植收益;其次,要化解“稻强米弱”的窘境,推动稻谷加工业升级,促使农户从“卖稻”转型为“卖米”,增加种粮收入;最后,要结合农业品牌建设,打造和培育一批地方优质稻米品牌,实现品牌增值、粮农获利的目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