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李庆国芦晓春
如今,北京市菜篮子产品“三品”认证产量已占同类产品生产量的60%、认证率位居全国第二,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为北京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奠定坚实基础。为探析这一可圈可点的业绩“秘笈”,日前专访了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欧阳喜辉。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品牌引领、标准化生产成为必由之路!”欧阳喜辉简单明了地介绍说,他们从挖掘标准化内涵、拓宽标准化外延入手,注重在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示范样板创建模式标准化。2016年“京西稻”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成功之后,他们设计了一套集政策环境、管理制度、品牌建设、产业发展、物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框架,引导其他登记产品“照方抓药”,使示范样板的引领带动作用真正落地,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
二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化。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绿色发展的支撑。2014年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首创性地开展了“草莓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技术辐射到了河北、辽宁等地,项目获得了北京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其“昌平草莓”以技术标准化提质增效促品牌的推广应用,为其他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三是对外窗口展示形象标准化。近年来,相继制作了《一只绿色猪的自白》《农业国货品牌来袭》《你不知道的有机食品》等6部拥有著作权登记保护的系列公益宣传片,形成了北京范儿的“三品一标”品牌推介风格。对于绿色食品,沿用上述风格,把“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理念以卡通漫画系列展板形式加以呈现,一经投放使用就赢得各界认同;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请专业团队把目前已登记的10个地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性凝练在产品名称的LOGO里,在第十五届全国农交会上集中亮相;对无公害农产品,把生产基地悬挂的宣传挂板统一设计为含有证书公示功能,通过把产品宣传与安全生产承诺二者联结起来,展示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队伍体系建设标准化。一方面,利用《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手册》《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手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记录本》,规范各级工作机构及认证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尺度;另一方面,发布《北京市“三品一标”发展统计年报》,实现统计口径标准化,数据做到对公众的开放。此外,应用“北京市三品一标信息系统”,使认证全程信息透明、证后管理有迹可循。
北京农业既要“京味”浓厚,又要“农味”十足。欧阳喜辉认为这是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最生动的诠释。在他看来,首都农业尤其是“三品一标”产品,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依赖更大,对品牌文化内涵的关注更高,对市场营销能力的考验更明显。
据悉,在连续三届全国农交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展上,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坚持以北京形象整体展示。从第一届的红黄两色传统牌楼,到去年的“昔日皇家贡品今朝百姓美味”主题,做出京味儿是的“主打歌”。近3年来,通过举办“北京农业在社区”“北京农业进商圈”“精品农味”等精准对接活动,让精品农业走进城市,让居民享受“三品一标”成果。
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有机组成了“三品一标”品牌链条。欧阳喜辉感到,发挥各方的正向驱动力,构建“生产—管理—消费”发展共同体,是提升“三品一标”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他表示,今后将以共建“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为契机,着手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交互系统,打造农业界的“大众点评”,服务于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