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1947年9月生于山西昔阳,山西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她曾经以铁姑娘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1978年,“农业学大寨”运动戛然而止。从“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从战天斗地到二次创业,郭凤莲与大寨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
“农业学大寨”,这句口号响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句口号诞生的时候,16岁的郭凤莲已经在大寨的山梁上填沟造田,苦干了两年,成了“铁姑娘队”的队长。而她的父辈们已经这样干了10年。
《人民画报》1976年第1期:大寨大队党支书记郭凤莲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地处太行山腹地。贫穷、饥饿,是太行山腹地一方乡民的集体困顿。而大寨人想靠自己密布老茧的双手打破这个困顿。
郭凤莲:“白天修土地,晚上回来修房子。所以回想起来,我们那个年代也没有想到我们要收入多少钱,只想的我们好好干,完成了国家的统购任务,剩下的粮食可以吃饱肚子,还可以通过卖给国家的粮食,把钱拿回来以后,能分个衣服。”
他们成功地在青石板上造出农田,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大寨精神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整个中国。其间,郭凤莲也由“铁姑娘队”队长变为党支部书记。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富裕”的愿望,清晰而渺茫。
郭凤莲:“我想,大寨可能要走一条富裕的路子,但是怎么富裕,没有方向。还是从农业,种好粮食、多打粮食、给国家多交收统购粮,通过粮食来挣钱。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搞这个副业、那个副业,因为不让搞,因为叫资本主义。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多打粮食。”
“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
两三代人的苦干,山梁上造满了梯田。可郭凤莲记得,1978年,大寨卖出30多万斤玉米,每斤8分钱,一共收入2万多元。这一年年底,作为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列席十一届三中全会。
:“您当时是一个茫然的状态吗?”
郭凤莲:“茫然的状态,当时也感到对改革开放理解不了。在这之前是轰轰烈烈地学大寨,三中全会一开,一下子对大寨有一些其他的评论。所以我对这个有一点(感觉)好像是,是不是干错了?还是犯了什么法律了?”
:“那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吗?”
郭凤莲:“有了,公报出来以后就开始‘解放思想’,‘真理标准的检验’报纸上社论出来了,副版上就提了‘学大寨’‘学大庆’怎么学错了。”
:“您当时意识到了大寨这种模式和改革开放……”
郭凤莲:“我意识到是有一点转折。我当时是五届人大的五届常委委员,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上,有些委员代表有很多不统一的评论,而且也折射到了大寨、折射到学大寨这个事儿上。我当时说实在话是不可以多发表意见的,就要听。”
:“您心里担心或者害怕吗?”
郭凤莲:“不害怕,怕啥,不怕,我们也没有做错了什么。总感到可能国家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
代表昔日光荣的大寨,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靠集体力量“改天换地”的人们,如何面对失去“集体”的局面?1978年,小岗人冒死在契约书上摁下红手印,到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剩下的5%里,包括大寨。
郭凤莲:“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也是慢慢往下走这条路。大寨其实原来不想放这个土地,因为老百姓不接受,为什么要把土地放下去?这个工作不好做。”
原来大寨人是“上面提出九十九,我就能干出一百一”。当时,郭凤莲和大寨人难以理解,置集体于个人之前的赤子情怀和浑身解数怎么就用错了地方?很快,她被调离大寨,虽然她的心还一直牵记着那里。
郭凤莲:“离开大寨了,你还想那么多干啥呀。我只是担心大寨改革开放的工作上不去。我后来回到了县里面那个公路段,老看见大寨没有一点点变化,也感到大寨有点落伍。”
“大寨好像还在十年前徘徊”
一别大寨十一年,再回来,大寨好像还在十年前徘徊。
郭凤莲:“没有想到大寨现在成了这个样子,破破烂烂的,道路也不成个道路,房子也是破破的,人们的生活也比较贫。集体经济是很薄弱了,基本上就没有了。”
这是1991年。再一次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对“富裕”的实现路径有了全新的认知。
郭凤莲:“1991年年底刚刚回到了大寨,1992年民政部开了农村的先进书记的会。当时民政部对大寨还是一片热心,让我来开会,我就感到有一点抬不起头。一说你的收入是多少?人家都是几千万,还上亿。我呢?就连几十万也没有,人家问的时候都不好讲,非常尴尬。当时我就想暗暗下决心了,我一定要上,我要不发展,我就没办法面对中国农村的舞台。”
郭凤莲说,哪怕巅峰时的大寨,村民每人每年也只是过年分得一斤半小麦,剩下的要卖给国家。大寨成为典型,不在生活水平多高,而在淳朴实干的村民,在不折不扣的信念。有这颗初心,大寨还会站起来。
郭凤莲:“1992年春天,我带着大伙儿到人家几个先进村去看了看,回来以后老百姓都想富、都想变,谁也不是想待在那儿发闲的。而且大寨人还有一种精神,你只要有路子,我就走,你给我方向和目标,我就要朝这个方向目标去发展。”
郭凤莲和大寨人又拿出了当年修梯田的劲头。
郭凤莲:“我就带着大家,反正没钱我就找钱,我自己的钱花进去,没有路费,我就去找朋友借一点,出去以后就找项目、找资金、建工厂、办企业。就是红红火火那么几年,大寨就发生了变化。”
几年的时间,大寨从政治的典型变成市场化的品牌,在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企业25%的股份。
郭凤莲:“到现在我就感到稳下来了。包括这次转型发展确实也有影响,经济有点下滑。但是基础条件已经都摆好了,设施条件我都完整了,压力就小了。现在就是顺顺利利地转型,稳步地前进。”
走一千里路,挑一万担土,从青石板上生生拢出田地的日子犹在眼前,往日热闹喧嚣的掌声和口号却渐渐淡远。当年种着麦子玉米的梯田如今退耕,种上了核桃和大枣。当年的铁姑娘如今也年过古稀,但郭凤莲脸上仍然时时洋溢与年龄不相称的旺盛生命力。她说,这个生命力也是在青石板上磨出来的,大寨人都有。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看见希望”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感知安逸,也看见希望。
郭凤莲:“老年人养老金什么都有了,幼儿园都建起来了,学校都好了,现在大寨的基础条件确实挺好了。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样把旅游事业再发展起来、打造起来,把大寨的产品的品牌打造起来,这两项打造起来以后,说实在话又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见证者说
“一切都变了,甚至生活变了、工作也变了,村变了、社会变了,整个祖国都变了,那是看着变化的。我们都是奋斗出来的人,没有奋斗就没有幸福,还是要奋斗,你将来要过得越来越好、越漂亮越幸福,坐着等不来。”
——郭凤莲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踏着40年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