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论断。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小农户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农业作为重要生计来源、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农业微观主体。目前,在我国小规模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和重要主体。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业经营户20743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仅占0.2%。就福建而言,全省有承包地的农户579万户,承包耕地1500万亩,户均耕地2.6亩,经营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8%左右。预计,至少在未来30年内,即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当前,正确处理小农生产与适度规模经营、新型主体经营之间的关系, 是涉及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大课题。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小农户的发展和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以农村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制度为小农户提供了基础收入来源和就业手段,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但是,当前小农户发展面临老龄化、兼业化、休闲化等挑战,同时由于小农户人数众多,各地各户情况各异,解决好小农户发展壮大问题任务十分艰巨。福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上与全国相似。概而言之,当前我省小农户发展面临六大难题。一是土地规模小。小农户拥有土地面积少且碎片化严重,山区面积大,兼业小农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慢,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二是农户素质低。小农户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水平普遍较低,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直接导致家庭经营人手不足和农村生产雇工用工困难。三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户只停留在生产环节,加工、储存环节跟不上,销售困难,加上农业多功能开发弱,导致小农户增收困难。四是叠加风险大。市场波动大,信息不灵通,没有定价权,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小农生产处于弱势地位。五是组织不健全。农民合作组织覆盖面不够广,部分已经成立的合作社由于带头人能力弱、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带动能力有限。六是政策不到位。政府及有关部门支农惠农政策大多针对新型主体和种养大户,小农户直接受益少,要想扩大规模,缺乏资金是首要难题。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多管齐下健全小农户发展扶持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构建政策扶持体系。当前,在政策措施、制度安排和要素投入上要更加重视小农户,使小农户与新型主体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从财政、融资、保险、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小农户的扶持,重点解决好资金、销售、技术、人力等难题。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地要明确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小农户发展的差异化扶持措施,尤其要扶持有意愿的小农户,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转变为大户,步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土地确权、置换、流转、规划等工作,鼓励农户通过互换并地、土地整理、租赁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解决地块细碎化问题,加快农村抛荒土地的流转利用。出台承包地有偿退出政策,引导长期进城落户的非农户有序退出承包地。
创新农民组织体系。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和农村能人作用,引导小农户联合生产、抱团发展,组建农民合作社或产销合作组织,其中首要的是开展营销合作。帮助小农户对接运作良好的农民合作社等主体,通过抓新型主体带动小农户,实现小农户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试点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建立土地入股、订单带动、利润分红等机制,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借鉴广东梅州等地经验,对本区域涉农经营主体进行整顿,按照选优淘劣原则,把具有规模、实力和诚信的主体,分门别类组建农业产业协会,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小农户”模式,对特色优势产品进行统一编码、备案、推介、营销、融资,实现区域农业整体发展。要研究将新型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评价和扶持的衡量标准,对带动户数多、能力强、效果好的新型主体进行重点扶持。
完善生产服务体系。采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项目带动等措施, 大力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帮助小农户解决生产经营环节关键问题。在产业集中地区,整合县乡基层农业服务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农户开展常态化服务。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扶持成立专业化服务公司,配套专业机械设备,培训专门服务人员,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形式,为农户提供农资配送、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收储加工、产品销售等全程或半程社会化服务。围绕区域优势或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或农户按照产业链环节,开展分工合作和专业服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或联盟,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开发规模化农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汇聚种植、气象、农产品等大数据,监控若干农户规模化或连片承包地的生产状况,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MAP),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管理。
建立产品营销体系。基于智慧农业和农业大数据,建立区域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覆盖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体系,为农户和新型主体提供更精准、全面、可靠的大数据服务。推进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在农产品产地、集散地改造或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地头冷库等,帮助农户解决果蔬保鲜问题。支持建设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在乡村完善电商服务站(点),推进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构建新型市场关系,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建立直供直销、个人定制等模式,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推进农旅结合,建设完善基本的基础设施,引导市民下乡度假养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提供休闲、观光、食宿等功能,增加农业多元收益。
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针对小农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政府要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对小农户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贷款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农业普惠式金融体系,推进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推行小额贴息贷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开展“互联互保”“基金担保”“政银合作”等融资模式。推广农户贷款与政府增信机制联动模式。落实农业保险保额直接物化成本,创新“基本险+附加险”产品,积极开展农民互助合作试点,农户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的作物、畜类等实施强制性保险,鼓励开展农业再保险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搭建信息传播体系。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发针对小农户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成立县域农业信息中心,为农户和生产主体提供农产品生产状况、市场供求走势、动植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等信息服务。研发和推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手机客户端,利用移动、联通、电信、腾讯等运营商资源,搭建飞信、微信、微博、QQ群、群邮件等多元惠农信息服务通道。这就要求要做好农户使用这些新媒体的教育培训工作。
夯实农民培育体系。小农户发展不能仅靠政策支持和主体带动,关键要提升小农的自我发展能力。针对不同文化程度、年龄阶段、产业类别等实际情况,对小农户采取不同培育措施。尤其要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有意愿提升素质和技能的农户作为培育对象。要引导小农户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引进优良新品种和生态高效新技术,生产特色优质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破解增产不增收问题。除生产类人才外,要重点和加强培养乡村管理类、科研类和经营类等急缺人才,补齐乡村人才短板。同时,扶智要与扶志相结合,通过评比评级、表彰奖励等措施,增强农民进取意识和紧迫感,破除传统小农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等保守思想,使小农发展更具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