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农业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2018-06-12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人工智能完整记录一头生猪一生的运动轨迹,没跑完200公里不许出栏;实时识别小猪进食情况、叫声,以便判断其健康程度……听起来“魔幻”的人工智能养猪,已经在我国部分养殖公司试用,这些都来源于人工智能在农业的广泛应用。

  7日,阿里云在上海发布了“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除了生猪养殖,这一系统目前还应用于苹果及甜瓜种植,具备了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未来还将很快在石榴、生菜种植中落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认为,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农业的效率。

  李长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打造“互联网+人工智能+农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也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强大动力。比如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与智能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农业中的播种、耕作、采摘等场景,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农药和化肥消耗。正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纷纷介入农业生产的选种、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等领域,具体如优化种子种植、施肥、灌溉、喷洒和收获,对水果和蔬菜进行分拣,根据声音的变化识别牲畜是否生病等,国内比较著名的公司包括阿里ET大脑和腾讯T-block等。 

  目前,人工智能用于农业还存在不少挑战。不同于工业自动化程度,我国农业自动化、规模化程度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基础数据也比较薄弱。李长安表示,期待能通过更多的应用,更好地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智能水平。

  李长安: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们需要将粮食产量增加 50%,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人类将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这项重大挑战。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人工智能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于工业自动化程度,我国农业自动化、规模化程度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基础数据也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民的素质总体而言还不太高,这些都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在未来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程度,特别是解决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可以预计,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让复杂的事情变得更简单,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能量,它们能够在解决吃饱的问题之上,更让我们吃的更好、更健康。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