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司前:干坑红茶 历久弥香
2018-06-15   作者:朱军伟 田裕铄 高丽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福建三农网

中国农业新闻•福建三农网光泽6月15日讯(朱军伟 田裕铄 高丽萍) 过去做茶用手揉,现在做茶用揉茶机揉压,这大家都知道。而最早时做茶用脚揉,用木炭熏干,恐怕没多少人看过。

近日,在光泽县司前乡干坑林场古稀老人吴寿财家里,笔者还真饱了一次眼福,老祖宗留下的工艺在吴寿财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老吴身着粗布衣裳,俨然一副老茶人的行头。他说:“干坑是光泽县茶叶的主产地,所产茶叶早年就远销京沪,出口欧美,被誉为‘天字号’。”如今,在干坑,除了被当地茶农誉为“茶头”的第九代传人吴寿财,还有祖孙三代以做茶为生的陈尚荣和多次在海峡两岸斗茶赛上荣获金、银奖杯的觉农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育平。他们潜心种茶、做茶、卖茶,在实践中对干坑茶独特的品质是如何形成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司前乡境内的干坑位于武夷山脉北段,蜿蜒于海拔1930米的华东第二峰香炉山麓一带。干坑周边遍布着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茶枞生长在山涧边,石缝里,树林中,一年四季雨水充沛,气候湿润,“晴日半晌遍地雾,雨时整天满山云”。藏于深闺的干坑茶就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现拥有野生茶5000亩,新植茶5000亩。2012年,干坑被列为“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肖育平说:“有了这把‘尚方宝剑’,茶树优异种质资源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说起“干坑小种红茶”的来历,吴寿财介绍了他爷爷讲过的故事。明朝末年某个夏天,时值采茶季节,一支北方军队从桐木关入闽,路过与干坑交界的庙湾村时,驻扎在一个茶农家。兵丁看见一个房间没人睡,掀起青布一看,下面全是松软的青茶叶,正是个睡觉的好地方。于是,兵丁就和衣睡在用布盖好的茶青上。第二天天刚亮,待官兵开拔后,茶农发现一家人辛辛苦苦采摘来的几百斤茶青已经发热发红(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全发酵”)。这可怎么办?老农思前想后,不忍丢弃,就把茶叶搓揉一番后,并取来马尾松柴烧火烘干,当作次等茶叶到武夷山星村茶市试卖。茶行的老板抓起几把茶叶看了看,只见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股松脂香味。用水一泡,汤亮红色,有类似于桂圆干的焦香味。但是,各路茶商并不认可这一味道。

一位在桐木传教的洋人要回欧洲,想带几斤茶叶送给亲友品尝,却不料家家户户都无存货。当问到姓江的农户时,农户如实相告只有这种变黑并有烟味的茶叶了,愿意便宜点卖他。洋人说,这是小有的品种,既然便宜就多买点。没想到,第二年传教士托人找到这茶农,还要那种“小有的品种”茶,并愿以高于原来2-3倍的价钱定购。这就是歪打正着发明的红茶鼻祖、后人所称道的“正山小种红茶”。冠以“正山”是为区别后来其它地区纷纷效法生产的“小种红茶”。这种茶叶国人并不青睐,没想到欧洲人却对它如痴如醉。桐木红茶墙里开花墙外香,后来被百姓戏编入顺口溜的《武夷十八怪》中的“正山小种国外卖”。这些屯积于桐木关下的干坑红茶,后来被誉为“正山小种”的红茶,终于受到外国茶商的青睐,传到了欧洲,成为英国的皇室用茶。 此后,与庙湾一山之隔的干坑,所产的红茶也就被称为“正山小种红茶”,延续至今。

如今,干坑的正山小种红茶,正像一位走出“深闺”的淑女,向着广阔的市场款款走来……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