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沙县富口镇姜后村一栋小楼里传出阵阵乐曲声,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演奏葫芦丝。在这些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人中,有不少人以前甚至还不知道手中的乐器叫啥。
变化,从村里开办乐龄学堂开始。去年7月起,沙县以农村幸福院为平台,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办起乡村乐龄学堂,培育了一支乐龄学习志愿者师资队伍。近一年来,乐龄学堂成了乡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家园。
精神有了寄托
沙县小吃闻名全国,全县有6万名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经营小吃生意。富是富了,可如何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变得迫切。数据显示,沙县60岁以上老人有4.3万余人,空巢、留守老人近万人。以1200多人的姜后村为例,常住人口仅200余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其中60岁以上老人180多人。
经过多年努力,沙县各乡镇普及老人活动中心、幸福院,实现养老场所全覆盖。此后,沙县深入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放宽社会资本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截至目前,全县10所敬老院交由社会企业运营,成为全省首个实施乡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项目的地区。
有了养老场所,可老人的精神生活并未得到改善。“长期缺乏关怀,容易滋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抑郁倾向。”姜后村妇女主任冯金玉告诉,设施好解决,难的是人。没有人带动,老人日常活动只不过是换个地方抽烟、打牌、聊天而已。
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一个包含“开心、惬意、幸福、享受”的“乐龄”的概念进入沙县县委县政府的视野。去年6月,沙县下发《关于创新终身学习促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推动农村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民政、财政、教育、文广、卫计、人社等部门成立乡村乐龄学堂工作领导小组,与省全民终身教育学会合作,培训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志愿者师资队伍。
去年7月,首批乐龄学堂在富口镇姜后村、夏茂镇西街村试点推行。学堂集免费学习和娱乐活动功能于一体,通过实施农村终身促学养老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老人们欢迎。仅半年,就有近2000人次的老年人参加了学堂的学习活动。
从遇冷到红火
在姜后村,学堂刚开始一度遇冷。68岁的陈清姬还记得乐龄学堂开办的第一天:“大家都放不开,不好意思来。村干部们不仅挨家挨户去动员,还跑到田头去请大家。”
当时,陈清姬主动找到村妇女主任冯金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想学门乐器,会不会被笑话啊?”
冯金玉听后很惊喜,连忙鼓励她,还开车带她到三明市区的一家琴行,让老板推荐一种既便宜又容易入门的乐器。老板推荐了葫芦丝。很快,县里根据村里提出的申请,从志愿者中挑选了教授葫芦丝的老师。
每次上课,陈清姬都坐在第一排听课,课后有空就自己练习,现在已经能吹奏近十首曲目。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有十几位老人加入了学习班。
76岁的茅明姬怎么也想不到,这把年纪还有机会赴外地演出。今年2月,全省首届乡村乐龄学堂学习成果文艺汇演在古田县举行,姜后村乐龄学堂选拔了14人演出,茅大娘就是其中一员。他们选送的《柔力球》《筷子舞》两个节目受到观众好评。“乐龄学堂让我们留守老人老有所乐,也解决了孩子们的后顾之忧。”茅明姬说,最近,大伙又在加紧排练,为8月份县里的演出做准备。
现在,继姜后村和西街村之后,夏茂镇洋元村和富口镇富口村也开办了乐龄学堂。
风气得到改善
每天清晨,姜后村村民卢秀贞就提着垃圾袋,扔到村部附近的垃圾桶。“以前,大家都随手乱扔垃圾,现在守规矩,不乱扔了。”她说。
去年,为了方便住在村部后方的村民出行,村里将原来通往后山的泥土路翻修成水泥路。由于道路位于村子的核心地带,来往的车辆和人流量大,再加上周边住户乱丢垃圾,道路的卫生状况糟糕。
改变源自潜移默化。乐龄学堂开办后,村干部和志愿者老师借上课的机会,对老人们进行劝导,向大家解释乱扔垃圾的危害。渐渐地,村里有了可喜变化——垃圾不乱丢了,马路变整洁了。
同时,学堂还专门开辟了一块酵素试验田,倡导大家用厨余垃圾做酵素,新颖又环保,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现在,学员们每天都结伴到酵素田里看看,大家共同劳作,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原来邻里间的吵吵闹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
“每一个人都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乡村乐龄学堂的实践证明,农村老人一样也可以时尚前卫,学习热情丝毫不比城里的老人逊色。”沙县县委书记杨兴忠说,今年,沙县将增加10所乐龄学堂。到2020年,乡村乐龄学堂和农村幸福院深度融合将覆盖全县60%以上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