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赋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2018-07-03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吹响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军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根本还是要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 在40年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衔接、巩固农业基础和市场化改革相统筹、农业领域改革和乡村各领域改革相协调、消除农村体制机制弊端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相配套,为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高质量完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吹响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军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根本还是要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一、40年改革开放薪火相传,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40年来,农村改革渐进展开、持续推进。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从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放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限制,到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0年农村改革持续发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在40年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衔接、巩固农业基础和市场化改革相统筹、农业领域改革和乡村各领域改革相协调、消除农村体制机制弊端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相配套,为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过去5年,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涉及领域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336项改革任务中,有近50项直接和“三农”有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农村改革重大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涵盖了农村改革的主要方面。二是推进力度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和2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其中有19次涉及农村改革议题,审议了26项涉农改革方案,印发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垦改革等重要文件,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改革由蓄势聚能向全面发力的深刻转变。三是影响范围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重大利益调整,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等一批重大试点已在全国铺开,未来将惠及亿万农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突破,种植、畜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质量和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取得新进展,农村资源要素快速激活,大量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上山下乡”,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地生效,68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社会焕发稳定祥和新气象,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这些成就和变革,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跨上了新台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高质量完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贯彻“重中之重”战略定位的要求,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要落实好“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做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工农城乡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贯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贯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贯彻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推动形成同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形成农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让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

  贯彻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必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在城乡融合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推动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制度创新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主线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关键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理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引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合理配置利用。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产权制度,是新时代完善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举措。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抓好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扩大改革覆盖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扶持小农户,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帮助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定不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要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健全“三农”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完善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体制机制,抓住“人、地、钱”关键环节,打破乡村要素净外流的局面,打通要素进城与下乡通道,引导更多的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促进城镇和乡村协调并进、相得益彰。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把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农村法治服务体系,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快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自治“消化矛盾”、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的作用,走乡村善治之路。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