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光将军的家乡情怀
2018-07-05   作者:傅长盛   来源:闽西新闻网

今年6月17日是上杭籍开国少将邱国光100周岁诞辰日。邱国光,上杭县通贤镇人,1932年3月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后勤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后勤部党委副书记、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2001年2月4日,将军在广州逝世。根据将军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家乡,安葬在通贤乡障云村当风凹——当年他当儿童团长时带着小伙伴们站岗放哨保卫家乡的地方。

邱国光将军14岁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回到家乡,在当地传为佳话。

1950年春天,身为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的邱国光,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从广州出发,跋山涉水,回到家乡通贤障云村白石坑。1934年秋,他参加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时,在南山与父亲邱东传匆匆相见后分别16年。经过10多年的战争洗礼,当年的放牛娃已成长为一位掌管十多万部队供给的兵团后勤部长。

邱东传夫妻膝下有6个子女,土地革命后分到田地、房屋,大儿子和炳、二儿子和泰(邱国光原名)参加革命。红军北上长征后,当年分给老百姓的土地、房屋被地主土豪夺回,邱东传逃回障云村,在邱氏宗祠旁边搭建几间茅草屋作为栖身之所,以做豆腐、烧木炭维持生计,将女儿送人做童养媳。大儿子和炳于1938年遭国民党杀害。二儿子和泰参加红军长征无音信,不知生死。三儿子到外面谋生。四儿子和朋意外伤害死亡,家中只剩年幼的五儿和风,一家三口相依为命。

战乱岁月,音信隔绝,邱国光全然不知在家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生死。回到通贤时,刚好是青黄不接之时,邱东传全家人正为断炊而发愁。有人告知邱东传夫妻他们的儿子回来了,据说邱东传当时还怨道:“你不要来怒(取笑)我了,知道我没有吃的,还拿我穷开心。”

当邱国光站在满脸沧桑、衣衫褴褛的父母亲面前,喊道:“阿哥、阿娓,李之回来了!”邱东传才相信,离家多年当红军的儿子真的活着回来了,不是在做梦,那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后来邱东传在自传中写道:“本日八点钟(晚),国光人马一到,家中有五升米来煮粥,夜晡(晚上)大家七手八脚帮忙,洋油火(煤油灯)点到天光(天亮),大家问长问短高高兴兴,大家东西紧(别字,“持续”的意思)拿来,大家讲我好行时(苦尽甘来行好运了)。”

邱东传问邱国光当了多大的官,不然不要出去了,就留在才溪当区长吧。他笑哈哈地对父亲说:“阿哥(爸爸),不行,我在外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你们跟我去吧,去我工作的地方生活,再也不让你们受苦了。”之后,他将父母亲,还有哥哥带到当时他工作的地方武汉。由于邱东传夫妻不太习惯城里的生活,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安居生活。邱国光在家乡建房,让父母亲一家人安享晚年,当时在新房子中有副楹联:

念小子,经二万多里长征,在当年,流了多少血汗;

想老夫,历六十余春痛苦,于今日,叨沐余裕光荣。

自从那次回家后,邱国光将军还回家乡10多次。每次回来,都一定会到故居去看看,跟儿时的伙伴聊聊天,和乡亲们叙叙旧,与乡村干部谈谈发展和规划。

1970年秋天,邱国光将军又一次带着全家,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回到了白石坑。几十年过去,一切依旧。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煮熟的地瓜、大禾米,小小山寨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看到乡亲们生活艰苦,邱国光心里难过。当时村民反映最强烈的有两件事:一是通路问题,二是电力问题。1989年,邱国光从广州回到家乡,当时乡村干部再次提到这件事。他提出镇村写一份修路方案报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些资金,乡亲们出钱出力,共同把这件事做好。在他的多方争取下,革命基点村障云村终于解决了通路、通电问题。

(本文根据邱国光将军侄儿邱伟元口述整理)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