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
2018-08-01   作者:柯柄生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美贸易战,到底还是被美国引爆了。贸易战中,没有赢家,都是输家。区别只是在于,谁受伤较少,谁抗性更强。

从经济学上看,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同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易,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没有坑蒙拐骗行为,就是共赢,买卖双方都获益。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一次,美国发起贸易战,绝非仅仅是经济原因。我国被迫反制,也不可能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只是,对于可能产生的不利经济影响,应全面深入准确分析,早做思想准备,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

首批被美国加征25%关税的中国出口产品,价值为340亿美元,其中没有农产品。而中国的反制措施中,农产品唱主角:所涉及到的340亿美元美国产品中,农产品约为240亿美元,其中大豆就占140亿美元。其他产品的情况是:猪产品(主要是猪杂碎)12亿美元,棉花10亿美元,高粱10亿美元,水果6亿美元,乳品5亿美元,小麦4亿美元,坚果4亿美元,玉米2亿美元,其他产品50亿美元。因此,大豆,是重点和焦点。

这件事,令人感慨不已。曾几何时,面对进口大豆的大幅度增长,有些人忧心忡忡,说,一旦产生国际纠纷,出口国会用这个当武器,卡我们的脖子。现在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对这种传统认识的彻底颠覆。这一点,可以算作这次贸易战带来的意外附加收获。这对于今后我国适当增加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减轻国内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似乎说明,在高科技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可能是卖方市场(中兴的案例),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可能还是买方市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06-2016年间,世界大豆生产大幅度增加,从2.2亿吨增加到3.3亿多吨。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合计从1.8亿吨,增加到2.7亿吨。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生产增加量,三国的比重始终占80%左右。同期,世界大豆出口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6800万吨增加到1.34亿吨。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合计从6100万吨增加到1.18亿吨,三国在世界出口总量中占88%。同期,中国大豆进口从2800万吨,增加到8400万吨,增加了5600万吨。也就是说,同期世界大豆出口增加数量的83%,出口到了我国;世界大豆出口乃至生产的大幅度增加,主要驱动力是中国的进口需求增长。

据美国有关部门的数据,2017年,美国大豆总产量近1.2亿吨,出口5900万吨,其中3286万吨出口到中国。美国大豆种植农民(soybeanfarmers)约30万,主要分布在伊利诺伊、衣阿华、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印第安纳、密苏里等中部各州,占美国农场总数的15%左右。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大豆农民所受到的冲击,可能是最集中和最突出的。所直接影响到的人口数量(包括农场主家庭成员和农场雇工),估算可达200万人。

那么,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对我国的大豆进口和消费,会有何种影响呢?

2017年,世界大豆出口总量为1.47亿吨,其中美国出口5900万吨,是最大的出口国;其他国家出口8800万吨,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我国进口大豆9553万吨,其中来自巴西5093万吨(占53%),美国3286万吨(34%),阿根廷658万吨(7%),乌拉圭257万吨(3%)。

静态地从这些数据看,我国如果不从美国进口大豆,那么,即便把所有其他国家出口的大豆都买来,也不够我国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大豆进口数量还大幅度增加,近10年来,平均每年增加650万吨左右。我国2017年国内大豆生产为1455万吨,历史上最高纪录不到1700万吨。随着大豆价格的升高,国产大豆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一些,但也不会很多,主要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主要大豆生产地区黑龙江省,现在大豆的面积已经超过4000万亩,考虑到重茬迎茬等问题,进一步扩大的潜力不大。其他地区,种植大豆的收益不如其他产品(主要是玉米),因此,也不太可能扩大很多。我国现在的大豆进口数量,如果靠国内生产,把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所有土地都拿出来,也不够。更进一步说,大豆单产水平低,属于土地密集性产品,多进口大豆,是符合比较利益原则的。

综合起来,可有两种选择:一是不从美国进口。那样的话,即便可以从别的国家多增加一些进口,也不会很多,其他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大豆出口,都销往中国。这样,我国每年的大豆缺口,至少会有一两千万吨;二是继续从美国进口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

无论实际的情况怎样,都会引起大豆价格的升高。不过,这种价格的上涨,对于CPI的直接影响不会大。有人计算,大豆加税之后,对国内CPI的影响大致为0.1%左右,最多不超过0.4%。

需要注意的,可能不是对CPI的直接影响,而是对畜禽生产的影响。进口大豆不是消费品,而是加工成为植物油和豆粕。其中,豆粕是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豆粕价格升高,就会影响农民养猪养鸡的积极性。如果豆粕价格上涨过高,引起猪肉和家禽生产的减少,那就会引起猪肉和禽肉价格上涨。如果这种变化,与生猪自身的蛛网波动周期相叠加,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居民猪肉消费的弹性很小,一个不大幅度的数量变化,就会引起一个很大幅度的价格变化。2006/2007年间,猪肉产量减少了363万吨,减产幅度不到8%,而价格上涨的幅度却很大,在60%以上。

综上所述,这次贸易战中,最值得警惕的,是防止豆粕价格上涨引起肉类生产下降,产生较大的肉类价格波动。要及时研究如何扶持国内畜禽业发展,减少大豆进口加税对畜禽生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要防止成本变化与猪肉生产周期相叠加,导致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

责任编辑:刘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