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温,中国大豆的未来进口方向愈发被市场关注。对此,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走访多家粮企后发现,美国早已不是中国大豆进口的唯一选择,更多企业倾向于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从而规避贸易摩擦等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进口多元化
中国最大粮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时表示,作为进口大豆的主要用途,其加工出豆油和豆粕均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全球有比较充足的供应,减少美国大豆进口的缺口可以通过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来弥补。
具体而言,全球植物油贸易量超过8000万吨,豆油的供应缺口可通过进口豆油、菜油、葵油等植物油品种来满足。豆粕方面,全球油料和粕类贸易品种丰富、规模较大,可以通过增加增加从南美等国家的大豆进口;增加菜籽、葵籽等油料进口;增加豆粕、菜粕、葵粕和鱼粉进口;增加肉类进口四方面的进口来满足中国国内豆粕需求缺口。
业内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南美、黑海等地区耕地资源有较大潜力,可以在全球大豆供应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进口情况来看,这一势头已非常明显。
中储粮油脂公司数据显示,其2017年进口大豆26.2%来自巴西,43.2%来自阿根廷、乌拉圭,30.6%来自美国。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豆进口贸易实际操作中,采购方拥有货源地选择权,更倾向于选择贸易关系良好、有稳定政策预期、进口税率更低的大豆主产国。
受伤的是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贸易摩擦发生前,中国大豆的进口分布就已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17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9349万吨。其中,巴西占48.5%,较三年前增加1.7个百分点;美国占39.4%,较三年前下降1个百分点。以南美为主的非美大豆进口已经占到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六成以上,且呈稳定增长趋势。
“美国农民才是美国政府高关税政策的最大牺牲者,”在于旭波看来,中国大豆市场开放是中国政府兑现WTO承诺,尊重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美国农产品进口所所做出的选择。中国大豆市场的开放,刺激了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长,为美国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这是美国农民和行业(美国大豆协会)多年的夙愿。
于旭波直言,美国政府单方面启动301调查,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迫使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大豆种植者和美国农民不得不面对高关税带来的出口市场萎缩和市场价格下降,遭受利益损失。
数据显示,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占进口全部大豆金额的比例为35%,而美国大豆出口至中国的金额占其大豆总出口金额的比例高达60%。
据透露,中储粮自2018年4月以来,未再新采购美国大豆,已转而全部采购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为主的南美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