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经茂和他的阿茂农园
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逆潮而动,带着新理念从城里回到乡村,创立生态农场。他们遵循自然农法,回归传统的有机种植方式,重塑农业与餐桌、农人与土地的关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改变更多的人。今天,本报带您走近这群新时代的农夫。
孩子们也来参与推广有机农产品。
遵循自然农法,让土地可持续生产
8月4日,福州有机农夫市集又开张了。来自福州、宁德的10多个农场主摆开摊位,向往来客人展示新鲜的农产品、介绍它们的出生地——有机生态小农场。和普通菜市不同的是,这些农产品并不丰富,卖相也谈不上漂亮齐整,但销售者就是种植者本人,可以详细地跟消费者讲述每一颗菜、每一粒米都是如何在有机肥、手工捉虫或少量生物农药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为数不多的加工产品也都打出“无添加”的旗号。
虽然福州有机农夫市集已经存在了三年,但大多数市民对它并不知情。
“2015年,有机农夫市集在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创办起来,大概每月一次,展示中小生产者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和抗生素、违规添加剂的劳动成果,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面对面沟通交流,增强互信和理解,减少化肥农药对大地环境的污染,使土地可持续生产。”市集创办人之一、佳美农场负责人魏长介绍。
魏长是福州周边有机生态农场的最早创办者之一。
“福州周边有注册的家庭农场近200家,其中一些农场主还在我们佳美培训过呢。”魏长说,创办于2010年的佳美农场,每年来来去去接纳过实习生、志愿者和来社会实践的学生近30人。这些人走出佳美后,有好几个后来也成为农场主。
佳美农场位于福州闽侯县白沙镇林柄村,距京台高速的白沙/孔源出口30多公里。山清水秀之间,魏长和家人就租住在村民的房子里。其农场采用“社区互助农业(CSA)”的合作模式,所产蔬菜直供福州市民餐桌。
所谓“社区互助农业(CSA)”,即消费者预付菜金,生产者负责生产和配送,消费者和生产者共担风险,互助合作。魏长夫妇和另外三家农户合作耕种30亩地,每周两次给预订的客户送去新鲜蔬菜。“目前在册客户达到300人,其中一半是活跃客户,已经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养活我们一家四口。”
“我们种菜遵循‘自然农法’,不打化学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主要种植本地、当季的蔬菜,通过间混套种、粘虫板,以及必要的少量生物农药,实现减少虫害。肥料是处理过的鸡鸭牛粪和秸秆,进行蚯蚓堆肥,能让土地越种越肥。”魏长说,对消费者来说,有机种植能够获得更健康、均衡的食品,保证食品安全。长远来说,这是个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也是着眼于对城与乡、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住处旁的农场里,魏长的小女儿在洒满阳光的农田里自由奔跑,在果蔬间和小狗快乐玩耍。这也是魏长乐于农村生活的原因之一。“我们全家都喜欢乡村生活,简单、专注,带孩子在田园中长大,用汗水获得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他说,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成为同道,影响更多消费者,“用消费的力量改善社会”。
这番田园生活景象也吸引了后来者。从农林大学毕业后,薛经茂到学长魏长的佳美农场参观学习后,也留在了林柄村,创办起自己的“阿茂农园”,成为种植有机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新农夫。
“我们的稻米不用化肥、化学农药种植,不用防腐剂。每个客户一年预订60公斤大米,需要时提前两天打电话就能配送。都是当年的新米,在配送前才碾好的。”他说,虽然辛苦,但随着有机农夫市集的推广和客户互相介绍推荐,销售一年比一年好,3年下来积累了200多名客户,也已经实现收支平衡。
“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这是必然的趋势,有机农业符合这个趋势。”阿茂说。
阿茂喜欢乡村生活:“能在田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觉得幸福。”他看到土壤越种越松软,放养的鸭子捕食害虫,让病虫害越来越少;他在大棚的膜上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小雨蛙;这个夏天,田头飞来一群白鹭,帮助捕食水稻上的螟虫……这一切,都让他欣喜不已。更幸福的是,他还在隔壁农场“收获”了一位热爱农业的妹子,成了他的未婚妻,和他一块打理这个有机小事业。
选择有机种植的,不仅有像阿茂这样的返乡青年,还有一些逐渐改变观念的传统农民。在福州北峰,70后谢雄飞办起了“菜兜农场”。10多亩菜地,谢雄飞夫妻一起经营,5年来积累下30多个订户。
“我来自江西,本来就是种菜人,但以前从事的是使用化肥农药的常规种植。经朋友介绍到佳美农场工作了两年后,觉得有机农业确实好。”他介绍,首先自己吃得放心,对家人、小孩子的健康好;其次对土地也好,不板结、虫害少,对农药的需求也就少了,对生活环境好。“一年下来赚五六万元,够生活了。确实比较辛苦,人也被‘绑’在了田间。但总觉得长远来说,这是件好事,也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参加福州有机农夫市集的农夫们。
魏长(左二)和参加农业体验夏令营的孩子们
坚守有机之路,一起创造更好未来
在有机生态农业之路上,也并非只有田园生活的美好,许多有机农夫都直言“后悔过”。
“我觉得最难的是客人的认可。做有机菜,按时令种植,菜品没有反季节蔬菜那么丰富,有时候菜叶上有虫眼,卖相不太好,价格也比常规种植的贵一些……种种原因吧,客人来来去去。好在,观念在变化,来的总比去的多一些。”谢雄飞说,“有机认证也是一大困难,我到机构检测过一棵白菜,需要1800元,这对我们小农来说实在负担不起。”
“有机农业的同行,不少人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各种困难放弃了。”魏长说,这本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天气、自然灾害等风险太多。比如夏季天气炎热,产量不高、品种少,客户就少了。此外,水、空气、土壤、生物农药的规范……各个方面的质量,都影响着有机种植的结果,实现有机农业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最重要的是销售问题。”中宁现代农业的农场管理者辛少彬认为,一方面,社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可刚刚起步,市场还需要培育;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一直在考验顾客和种植者之间的信任,有机农产品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
魏长认为,我国的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十分严格,能够完全达标的企业、农场少之又少;若交给第三方商业公司进行认证,价格昂贵不说,在消费者中信任度也不高。于是,全国各地的有机农业实践者,开始积极推广PGS(参与式保障体系)认证,让消费者参与到评价体系中。“这个评价方法在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了国家认可的评价标准,希望在我国也能够推广,减少小农场主的负担,也提高有机农业的社会参与程度。”
“说实话,我觉得,坚持做有机农业是需要情怀的。”位于北京的公益组织“CSA联盟”工作人员薛宁,曾在福州组织过有机农夫市集,对有机农夫的不易深有感触。他认为,有机农业对人力的依赖较高,在人力成本逐渐攀升的当下,农场主大多亲力亲为,非常辛苦。有机小农挣到钱的也不多,能自给自足就算好的了。由于技术原因,有机农产品不适合太大规模的种植,目前有机农业更适合家庭农场模式。“真正有机的东西几乎是没办法量产的,必然有产量上的限制,有着时间上的漫长孕育期。”
8月底,暑假结束了,佳美农场的田间艺术夏令营也落下帷幕。让孩子在农场体验捕鱼、种植、制作糙米棒等认识自然和农产品的夏令营,佳美每年都会举办几场。
在平时的节假日,佳美农场也会举行采摘果蔬、制作食品、消费者代表会议等活动。魏长想通过这些活动,让以往只认识超市食品的消费者,真正了解食物的来源、种植过程,理解真实、自然的农产品,从而珍惜土地、环境和农夫们的耕种。
“这算是对有机市场的培育吧。一步一步来,总会影响更多人。”魏长说。
未来,他想效仿广州等地的农耕教育平台,也成立一个“农耕学校”线上平台,吸引更多喜爱有机农业的人回到乡村,为有机小农们找到伙伴,一起创造更好的未来,也让更多消费者对有机农业能够“路转粉”。( 陈旻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