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三处方”盘活“死”资产
2018-09-18

上世纪80年代曾有4个工区、一个综合场、1000多人的光泽县大青伐木场,如今变身天源国有林场大青分场,连分场领导在内就25个人。

“好在县里出台了‘三大处方’,盘活了那些闲置资产。否则,全场300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场地,只能眼看着倒掉、荒掉。”14日,天源国有林场大青分场场长陈金叶说。

处方一:多样的盘活形式

太银竹制品厂在官桥村溪边一个小岛上,30多名工人吃住在家里,干活在厂里,一年赚了几万元工资,还照顾到了家。

这个厂是光泽县天源国有林场官桥分场原来的综合场。龚金英说,能在这里办厂,还得感谢林业部门以年租金2万元出让。如果要建新厂,这个企业就办不起来。而对官桥分场场长陈志华来说,引进竹制品厂的效益远不止每年2万元的租金,除了保住厂房不倒不烂,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官桥分场的前身是光泽县首家伐木场,总经营面积12万亩。最兴旺时,有3个工区一个综合场,2000多人。从“伐木场”变为“采育场”,再转型为“天源国有林场官桥分场”时,全场就19个人了。19个人管十几万亩山都忙得够呛,那些空房空地哪管得过来?陈志华说,幸亏县里及时出台了盘活的政策。

这个政策就是:处理好“肥水不流外面田”与“肉烂在锅里”的关系,只要保住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生态底线,允许盘活形式多样化。与其看着房子倒掉烂掉,看着场地荒掉,不如门槛低些、方式多些、物尽其用。于是,各企业纷纷采取出租、转让、入股、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盘活交通较便利、卖相较好的资产,对那些交通闭塞、卖相极差的资产,则先“退房还地”、“退荒还耕”后,再还林还绿。

处方二:多元的投资主体

原场部办公楼被整修成蛇场的办公用房,背后破败的礼堂“退房还耕”种大豆,再往后五排窗破门烂、被杂草包围的职工宿舍和卫生所等,也变成了标准化的蛇房。行走在天源国有林场大青分场的水泥路上,陈金叶告诉笔者,这些都是几代林业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要不是引进一家蛇业公司的话,“房子倒塌,场地被占”现象就无法避免。

如今大青分场的闲置资产几乎被蛇场所用。场部背后几排宿舍、卫生所、营林楼、柴火房全部养无毒蛇,综合场养毒蛇,食堂建模拟生态蛇园。辉隆蛇业公司首笔投资500万元,整修改造蛇房蛇园和添置相关设施,马上就可进蛇苗了。

大青分场在距县城27公里的大山峡谷的交汇处,辉隆蛇业选择在这里投资,得益于县里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进入闲置国有资产领域等政策。林业是生态维护的源头,与其力不从心硬撑,不如开门迎接有志者加盟。县里和林业部门因企因事施策,无论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还是混合型资本、个体资本,只要资质可靠,符合产业要求,都鼓励支持。像大青分场引进的养蛇项目,就是由天源国有林场与辉隆蛇业联合投资的混合型经济。

处方三:精准的跟踪服务

天源国有林场西口分场,远在距县城58公里的米罗湾峡谷的中段。这里仿佛与世隔绝,没商店,没网络,但却有一对老年夫妇在这里管了好多年的茶山。

这对夫妇就是来自武夷山市吴屯乡的翁木春和他的老伴。翁木春是武夷山中远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的职工,前些年公司租了西口分场200亩闲置土地种茶,又租了一幢闲置的房子做管理房,建了茶厂,日常管理全由翁木春夫妇俩打理。让老翁没想到的是,西口分场不但把服务做到了家,而且一直以来把老两口当本场职工一样对待。他们帮着管护茶山,护林员巡山时都要拐进茶山看看,场里人进城总要先问问要带些什么,到了晚上还有工作人员与老人聊天、喝茶。翁木春说:“我把他们当成最要好的邻居,在这里做事是最理想的选择。”

翁木春的评价,也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心声。据介绍,光泽县林业局专门制定了处置闲置资产方案,并指定项目办具体负责,实行“一个项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相关股室跟进,具体企业包干”的全过程服务。像辉隆蛇业落户大青,县分管领导和局领导先后陪同到3个场考察,定下大青后,从办相关手续、动员原住户退房到整修食堂宿舍、施工过程的安全等都精准服务到位,让投资者很满意。

多样的盘活形式,多元的投资主体和精准的服务跟踪,换来了“死”资产变“活”的成绩单。据统计,光泽县林业部门共有闲置房产23578平方米、闲置场地36305平方米,截至8月底,盘活率已达85%。(邱盛林 龚武平 翁明)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