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庆热度转化为振兴力度
2018-11-01   来源:经济日报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久前落下帷幕,在这场热热闹闹的系列节庆活动中,全社会都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节庆活动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又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各地异彩纷呈的农民丰收节已经落下帷幕,通过晒丰收粮、展丰收果、赏丰收景、吃丰收宴、话丰收情,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农民看到了自身拥有的特色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激发了农民的自信心,唤醒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是,要把全社会对农民丰收节的“一时热闹”转化为对振兴乡村持久的热度,在农业节庆上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农业节庆知多少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立国之本,历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各民族都保留有不少流传久远的农事节日。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自古以来,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耕种安排的需要,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如春节、立春、填仓节、龙抬头节、春社、夏至、六月六、伏日、中秋节、冬至、腊日等,不少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农业传统节日,如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节庆活动都有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每一个农业节庆都寄托着人们对谷物丰收、人畜兴旺的美好期盼。我国古时农耕祭祀的仪式非常隆重,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时至今日,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外,曾经的传统祭祀活动早已不见踪影,而这些农业的传统节庆也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近些年,变化却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时候,开始举办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节日。如地处海拔1080米的山区贫困村浙江省遂昌县高坪乡茶树坪村,320多亩有上千年历史的梯田,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村民仍然采用水牛犁田、手插秧、镰刀割稻等最传统的耕作方式。近年来,茶树坪村在古老的梯田里围绕水稻种植举办开犁节、插秧节、割稻节,开展泥巴大赛、拔河比赛、排球比赛、接力赛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失传已久的农耕乐趣,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些改变开始让更多人体验农耕文明,重新认识农业。

  中国农业丰收节的设立,更是将农业节庆活动的复苏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是设立农民丰收节的倡议者之一,他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自身价值也需要社会的认可。在关心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地位。设立农民丰收节,可以大大提升农民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助于把农业培育成令人向往的行业,把农村建设成吸引人的天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让农民成为真正主角

  农民丰收节是真正属于农民的节日,农民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与一般讷言的农民不同,吉林省公主岭市山前村万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非常健谈。他在农村经营现代农业多年,已经构建起以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合作社实行会员制,吸收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成为会员,产品直销会员。他认为农民丰收节就是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乐和乐和的节日,农民在这一天可以尽情表达自己丰收的喜悦心情。他们合作社9月底就举办了农民丰收节,合作社社员和附近村民纷纷拿出当家农产品进行展示,参加秧歌比赛、农民书画作品展和农村民俗展。他们还邀请了城市会员参加农民丰收节。

  像薛耀辉这样“过节”的农民还有不少。不过,在中也了解到,有些农民觉得,今年的农民丰收节由各地政府组织主导的高大上的活动还是比较多,农民有时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还有不少农民甚至没有听说过农民丰收节,有的虽然在电视里看到过农民丰收节的一些节目,但觉得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平安村农民卞树军看来,农民丰收节和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没什么两样,只是又多了一个节日而已。他们村里平时文化活动比较少,春节期间会组织扭秧歌活动。如果村里举办农民丰收节,他有时间也会参加。薛耀辉认为,包括农民丰收节在内的农业节庆,应该充分发挥村集体或者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的作用,让他们组织更加贴近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思想和创意。

  另外,在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广大城市居民纷纷到农村参观、旅游、购物,可以领略新农村的美丽风光,品尝鲜美可口的农产品,可以参与农耕野趣、亲子互动、挖野菜、采红菱、磨豆浆、做豆腐等互动体验项目,可以学习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知识,还可以购买物美价廉的优质农产品。农民丰收节充分实现了展示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窗口作用。不过,薛耀辉建议,通过农民丰收节搭建大平台,把农村的好东西介绍给城里人,还要把城里的好东西介绍给农村人,推动城乡人口、资金、产品等在城乡之间合理流通,实现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改变城市繁荣、农村衰败的局面。

  扭转对乡村的认识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人去发展、去振兴。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善于开拓创新的致富带头人,需要一批拥有特殊手艺和技能的乡土人才、土专家,需要一批专业化的农业人才。

  但是,客观上讲,虽然乡村正在发生着各种积极的改变,但与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农业凋敝、农村衰败、人口大量外流现象。干农业没奔头,当农民不体面,在农村没前途,务农被认为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曾是城市白领的董敏芳,2013年回到家乡创办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当时就遭遇到很多同学和家人的不理解、不认可。

  正是面对农村留人聚气困难的现状,国家通过设立农民丰收节,充分表达对农民的重视,对农民身份和职业的确定,让从事农业的人更有自信和底气。虽然真正留住人才,形成人才回流的效应还需要各地政府想方设法识之、爱之、敬之、用之。但通过农业节庆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转变观念,也是重要的平台和渠道。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研究室副主任涂圣伟所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设立农民丰收节,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农重农爱农的良好氛围,让当农民更有尊严,让更多的人关心农村、关注和参与农村发展,全面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通过设立农民丰收节,充分展示新时代乡村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有利于激发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注入动力,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通过设立农民丰收节,系统宣传展示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有利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提振农民“精气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不仅是农村丰收节的作用,更应该是整个农村节庆系列活动都要发挥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攻坚克难的持久战。一个节日带来的一时热闹很快就会成为过眼云烟,但通过节日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记,要与各级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扎扎实实的工作、农民坚持不懈的努力拧成一股绳,形成全社会对振兴乡村的持久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刘 慧


责任编辑:明仙